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医患关系

建医疗“金字塔”,医患都得“往下走”

发布时间: 2014-10-16 09:55:10   |  来源: 新京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硬件好说,有钱就行;软件难筹,好的大夫难求,擅长全科的好大夫,更是难求。破局的要害,还在对社区医院的人的激励。

  14日,北京市出台《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医改的五大方面改革思路。其中,首提医院不分级,要建立“金字塔”型纵向医疗服务体系,今后,大型医院诊疗将逐步大幅度压缩普通门诊,主要看的是急难重症病人,大量的医生要向基层转移。饱受“赶集式看病”之苦的首都居民,有望顺着“金字塔”的坡度,逐一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医区间。

  医改之痒,痒在人多、资源少。且不论总量的不足,单说结构的失衡,就够让人揪心。空间上,外地患者大量扎堆赴京看病。就算北京本地人,一有个感冒、发烧,动不动也爱往三甲医院跑。甚至有统计称,不少大医院30%的患者只是来取药。本来僧多粥少,“粥”在“僧”之间的分配也肥瘦不均、苦乐不匀,这怎能不激化就医矛盾?

  屡见报端的医闹、杀医,双方恶性对立,互相都不满意,很大程度来源于此。试想,5-10分钟的门诊,排队就得数小时,医生压力大,患者的脾气也小不了。稀缺,必然催生黄牛、票贩子,乃至职业的“挂号公司”。首都某儿科医院的连廊上,多少人常年席地而眠,为的只是省下特需号的加价。本可更好的优质资源,就这样消磨在了小病小灾上。

  此次改革,将大医院的普通门诊大幅度压缩,定位为主治急难重症病人,可以说是把准了脉。很多大医院,还担负着搞科研、带队伍的责任,怎能总在头疼脑热上牵扯过多精力?一些基层医院,钱没少投入,反倒吃不饱。这是人为分级之弊。破除这一弊端,很应该。可也需要提防另一极端:如果只是单纯的“堵”,强令患者从三甲回到社区,会不会奇货可居,促使大医院的号更值钱?

  所以,重建“金字塔”,不能只靠劝导,只靠老百姓转观念,关键得有激励机制,让医生与患者一道回归基层。比如,到社区医院看病,报销比例将大幅提高,是有效一招。但,命比钱贵。仅有费率的调整,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破局的要害,重在对社区医院的人的激励。硬件好说,有钱就行;软件难筹,好的大夫难求,擅长全科的好大夫,更是难求。

  吸引人才的一只脚,重在让人有待遇、有盼头,既要给全科大夫必要的物质激励,又要在科研上、职称上,特别是职业生涯的设计上,有所倚重,比如晋升,比如多点执业。实实在在地尊重一位人才,能够留下一大批有信心的患者,这笔账,值。另一只脚,是民营医院,先放开,让其进得来,再管好,让老百姓放心,发挥好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靠市场化的薪资来争取人才,争取市场,争取生存与发展。

  至于千里进京的病患,那不只是北京一地的事。还得靠基本医疗服务,分布各地的相对均等化。特别是一些省会城市、直辖市,完全有治疑难杂症的能力,就看资源如何配置。这是“金字塔”“往下走”的另一层题外的深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