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医患关系

医患“隔阂墙”该如何拆除

发布时间: 2014-10-13 10:13:15   |  来源: 长沙晚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记者屈金轶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冲突频发已成为广受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今年8月以来,北京、福建省等地接连发生了数次医患之间的激烈冲突,尤其显得扎眼。“医闹”暴力伤医事件为何时有出现?伤医事件到底让谁更受伤?医患矛盾缘何而起?应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级中医儿科名医、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欧正武教授。

  伤医事件会影响医学科技进步

  记者:请问,医患关系是种什么样的关系?医疗纠纷乃至伤医事件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欧正武:医患关系其实就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与社会中其他人际关系如公务员与公民、商家与顾客、老师与学生等并没有两样。医师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但患者是有病痛甚至有生命危险才来求医的,医患关系因这个时间节点而显得特殊。近些年,医疗纠纷、医患冲突导致伤医杀医事件频发,让人深感痛惜和忧虑。据统计,2011年以来,全国医疗纠纷发生率每年上升20%,有的地方竟高达40%。伤医事件引起了世界着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的重视。该杂志发文称“中国医生已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在中国当医生是一种危险职业”。

  暴力伤医事件干扰了正常医疗秩序,破坏了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如果医护人员人人自危,还有什么好心情为其他患者看病?还有什么精力去钻研业务?暴力事件伤害的不仅仅是医院和医生,最终危及的是更多患者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可以想像,为了避免伤害,医院开讲防身术、逃生术,医生戴头盔佩警棍出诊,而患者则带录音笔看病,整个社会还有什么和谐可言?从长远来看,暴力伤医事件影响了医疗队伍的稳定性,医师队伍中出现了“溜号”的;风险大的临床研究生的报考人数近两年有下降趋势。长此以往,必定会伤害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此外,医护人员为避免“惹祸上身”,不敢创新医疗技术,宁可选择保守疗法,这也不利于医学科技的进步。

  医患信任度每况愈下值得警惕

  记者:为何如今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评价却越来越差,医患冲突亦越来越频繁呢?

  欧正武:首先,医患纠纷和冲突的大背景是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阶层之间互信度缺失或不够充分。所以我不赞成来了“非典”或“埃博拉”等疫情时,就把医护人员捧成“白衣天使”;出了“害群之马”就通通贬为“白衣狼”。我喜欢“白衣战士”这个称号。我们并不完美,但诚如鲁迅所说,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医疗卫生队伍要成为关键时候靠得住、拉得出、能尽职的队伍。

  第二,医疗体制还有待完善。前些年我国的医疗体制出现市场化取向,使部分公立医院偏离公益性而过分强调利益导向,有的还将医护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其为医院创收挂钩,导致医患关系被刷上“商品交易”的底色。这难免让患者焦虑:医生会不会开大处方、开大检查以赚取更多利润,进而拉大医患之间的距离。

  第三,患者、家属及部分民众对医学的局限性缺乏了解。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和艺术。过去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而对危重症的救治有时也是遗憾的医术。这中间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许多疾病的治疗常规每几年就修改一次,原因就是有了新的认识需要补充和修正。没有哪一家医院可以让每一例病人都痊愈出院。当出现人财两空的情况时,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疏导,患者家属就有可能情绪失控。社会转型期是矛盾多发期,医院就会成为病家的宣泄点。因此,医患信任度每况愈下的现状,值得警惕。

  医师的人文修养有益于医患沟通

  记者:欧教授,许多患者及其亲属在网上对你好评有加,称“您的医术和医德堪为医生楷模”。如此好评,除了源于你的精湛医术与良好医德外,是否与你善于为患者着想、乐于与患者沟通有关呢?

  欧正武:“楷模”肯定是溢美之词,愧不敢当,权当是鼓励吧。从医近50年来,我一直在追求“常见病不逾矩,危重症不误时,疑难病不迷向,主攻病有高招”。比起我的老师和同行来,我自知做得很不够。但有两点我问心无愧,第一是我把心交给病人,对病人是真诚的,平等的;第二我总是试图把当时最好的医疗资源用在病人身上。为此,我养成了不断学习和探索的习惯。

  一个好的临床医师应该拥有一颗仁爱之心,真诚地关怀病人;应该终身学习,不断总结,与时俱进。医师不管是去治愈,去帮助,还是去安慰,都离不开人文修养。因此我同意这样的看法:对于临床医师而言,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

 

1   2   下一页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