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今日热点

安徽卫计委向过度输液"开刀" 明确不输液清单

发布时间: 2014-09-17 08:11:49   |  来源: 京华时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能吃药最好不打针,能打针最好不输液。”这是医学治疗应遵循的原则。日前,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向过度输液“开刀”,明确了无需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引起人们的关注。

  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的情况会有所改变吗?

  □观察篇

  清单意在规范输液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吴振宇公开表示,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会带来就医时间延长、医疗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这一背景,遴选出了53种无需输液的疾病清单,这是专家们一致认为不需要使用静脉输液的,也是很多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还在使用静脉输液治疗的。

  每个人体质不同,对于疾病的表现也不同。吴振宇说,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视病情变化,对是否需要输液灵活掌握,是否输液不可一概而论。如果出现呕吐、吞咽困难等,无法口服给药,只能通过静脉方式给药。这53种常见病、多发病,虽然不是急危重症,但疾病随时存在动态的演变过程,看似平常的小病也许潜伏着危重症,临床医生应该客观地予以综合判断后决定是否输液。

  输液是药品不良反应“元凶”

  输液又称静脉注射、挂吊瓶、打点滴、挂水。“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输液主要用于病情较重患者的治疗。

  但在各方利益驱使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输液大国”。北京一家知名三甲医院药房李姓药剂师告诉记者,各大医院输液室经常人满为患,他所在的医院很多时候病人不得不在走廊里躺着挂吊瓶。

  曾有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输液已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73.4%。

  专家也指出,遏制过度输液绝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责任,患者要转变“只有输液才能见效,才好得快”的认识误区。

  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胡小鹏认为,医院和医生有必要让患者知道,相比口服和肌肉注射,输液是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由于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药物通过针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救治起来很麻烦。如果输液器具、消毒和配药时操作不合格,输液的过程还会成为一道桥梁,让病毒、病菌能够轻松进入人体。即使消毒、操作都合格了,也存在着不溶性微粒残留体内的风险。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