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医患关系

“报复性”拒诊无助医患和谐

发布时间: 2014-09-01 10:48:13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最近,一起非典型性医患纠纷事件在沪上流传引发网友密切关注。日前,一名女子于带着5岁大的骨折女孩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看病,在未挂号的情况下冲进诊室要求优先治疗,值班医生拒绝,女子在争执中失控将医生抓伤。而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主任马瑞雪在个人微信上发布声明“我的科室将不再为该女子的孩子提供继续治疗,直到此事得到合理、公正和满意的解决”,同时“求扩散”。

  “拒诊声明”发出后,媒体跟进,网友热议,很快观点阵营分化为极端两派。“医患不应是敌人,也绝不应是仆主”,不少网友在第一时间站到了医生一边。网友“contempcrush”留言,“不要说什么无辜,医闹就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才泛滥成灾的。医生有人权,医院有秩序,法治不够人治来补,支持马医生.”网友“我是MISS南”赞同:“只要弱势,主动犯错方不用受到任何惩罚”是一种社会现象。比如这个女人主动犯错,但因为有孩子,所以医院不给她孩子看病还有人指责医院。这事我觉得这个科室的主任蛮有骨气的,是要保护自己的医生呀。

  国内着名医疗社区“丁香园”也在第一时间关注此事,发表了题为“马瑞雪主任有权利拒绝”的微信评论: “有伤医行为在前,且在调节过程中态度恶劣,双方已经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没有基本信任的医疗服务关系,对医患双方都不利……而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手艺人,在患者无需急诊处理且自己受到暴力威胁和不被信任的情况下,医生有权利拒绝。”

  与此同时,在“医者父母心”的传统理念影响下,一些网友对“拒诊声明”表达了不解和困惑,“ 在何种情况下,医生可挑选患者、拒绝治疗?”网友“心理学张侃”认为,“无法治的最大特征正是‘以恶治恶’,还觉得有理。不仅是其自己这么认为,公众多数也认同。她打人和妨碍对其他病人的抢救,应依法处置。身为医院哪有不给治病的?”

  显然,涉事女子爱子心切的情绪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因为情绪激动冲击正常医疗秩序,继而暴力出手的行为则得不到任何情理、法理的认同。否则人人效仿,“秩序焉在?医生的权益又如何保障?”。

  不过,医生一纸带有维权性、赌气性、报复性的“拒诊声明”真的无可辩驳,值得满堂喝彩吗?《京华时报》主笔王石川引用医界道德箴言《希波克拉底誓词》中的一句话——“无论何适何遇,逢男或女,民人奴隶,余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福”,发表观点质问:医生不管是出于气愤,还是规避纠纷,如此声明都不够宽厚,也违背了职业伦理,“医生没有挑选病人的权利,更何况被拒绝的不是抓伤医生的女子,而是患病的小朋友”。

  如今的医患纠纷“一点就着”,“医患关系”正有不断异化为“医患矛盾”的危险倾向。医与患之间的拉力战,因为谁都不愿“一笑泯恩仇”,才将敌对死结紧紧绷住。回头再看那则充满悲愤、委屈和决然的“拒诊声明”,可以料想,在已经发生极端失控事件后,缺乏理性和耐心的“针锋相对”,无疑会给医患双方带来短期或长期的二次伤害。

  医与患本是在同一个战壕里对抗疾病、以重获健康为终极目的的亲密战友。只是在现实面前,医患和谐的实现、医患死结的松口,非一日之功。在寻求破题的当下,医者、患者乃至全社会的“旁观者”均责无旁贷,莫忘记,医患关系的异化、医患矛盾的叠积,就是因为一个个看似孤立的个案量变导致。

  四川网友“堂吉伟德”有话告诫医生:权利当然需要争取,但责任却不能放弃,若以责任为要挟,以达到争取利益和权利的目的,那么就是一种公然的胁迫,不仅得不到道义的支持,也难以获得规则的认可。医生赢得尊重、获得信任需要靠“一线战斗”,而争取权利、求得理解同样需要“一如既往”。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