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今日热点

青海医改成全国样本:小财政办大医改

发布时间: 2014-08-27 08:25:54   |  来源: 人民日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大体系——兜底保障,分级诊疗

  “算下来能节省1万多元”

  青海地广人稀,环境艰苦,基本医疗服务离不开兜底保障。2009年新医改前,青南地区285个村卫生室一片“空白”,农牧民看病成本很高。新医改启动后,青海3年投入33亿元,不仅一次性消灭卫生室“空白”问题,还改造建设了105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常规设备。农牧民看病难得到缓解。

  一大早,张凤莲就来到自家附近的湟源县日月乡克素尔村卫生室抓药。73岁的张凤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每3个月要抓一次药。村医方成贵给她开了3服中药,费用40多元,新农合约能报一半。

  靠着民族医药的销售收入,加上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政府补助等,村医方成贵一年能挣5万元,比该县公务员工资还高。青海全省村医年均收入1.5万元以上,比改革前增加6400元,增幅达64%。青海建立村医到龄卸任机制,并同意安排村医参加新农保制度,95.1%的村医参加了100元至500元不等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部分地区村医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

  村医队伍稳定了,乡镇卫生院、县级公立医院也已推行综合改革,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正在推进。为了让医疗大体系运行更顺畅,青海率先探索建立全省分级诊疗制度。

  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镇西北园村居民刘延桂,因患甲状腺瘤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20天,按照政策她在城西区人民医院先就诊,后转诊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小病在社区看,大病才去大医院,我们也愿意,因为去大医院的费用高,报销还没有社区的多。”刘延桂丈夫说。

  2013年10月1日起,青海在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实行分级诊疗。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同时,充实基层人才队伍,组建各类医联体,其中,44家州县级医院与北京、江苏、辽宁、山东、浙江、天津等省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大大提高了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

  西宁市城中区沈家寨的张生梅前些天突发脑溢血,被送到沈家寨卫生院就诊,医生初步检查后立即开具转诊单,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马上派车来接人。转诊让张生梅的住院费用减免了5%,之后回到卫生院康复,挂号费、医保报销起付线全部取消。

  分级诊疗实施以来,截至今年7月,没有经过转诊就直接到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人同比下降3.36%,该院医保基金支出下降2.56%,下转到基层的患者增至186人。

  青海住院患者流向出现“两降两升”。据最新统计,分级诊疗后,三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和医保基金支出比例,较之制度实施前分别下降3.5%和2.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上升10%和6.5%。群众就医习惯逐渐发生转变,进一步推促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

  便民利民也是体系顺畅的题中之义。走进青海省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都会看到“先住院后结算”的醒目标识。自2012年9月起,青海率先尝试在全省市(州)县乡四级医疗机构实施“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已有50多万名住院患者享受这一便利,没有出现一例故意欠费。此外,推出无假日门诊、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医疗费用即时报结、“床头结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20多项便民措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