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养老产业

海门居家养老实现全覆盖 已建成297个服务站

发布时间: 2015-12-10 16:00:29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七成父母担心养老问题

  多因没有及早做好理财规划

  养老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生活费或许尚能解决,但医疗费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老年人来说,可能就是笔难以承受的费用。因此,养老规划对于老年人和年轻人都是必做的课题。市民是否对自己的养老有规划,是否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

  “现在父母身体还很好,他们自己买了新农保,等过几年年纪大了,我准备再给他们买些商业保险,用来养老。”今年32岁、家住狮山新村的周小姐表示。记者调查了解到,作为子女,像周小姐这样,对父母有养老危机意识,但还没有做好明确规划的占到了大多数。

  一方面是养老规划的缺乏,一方面是面对“活得起,病不起”的担忧,这样一来,养老问题自然而然成为老年人的焦虑。据调查,近七成父母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究其原因,家住常乐镇双河村65岁的李阿姨表示,一是子女平日里工作忙,到时候不知道自己由谁来照顾;二是子女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不想难为孩子。“所以尽量少生病,就是给子女减轻负担。”李阿姨说。

  今年52岁的朱阿姨算是同辈中比较有理财意识的人,但她也只是给自己买了社保,却早早地为子女买了每月几百元的商业保险。记者发现,现阶段“50后”“60后”市民除了社保外,很少有买其他保险的。特别是农村家庭的父母,基本上只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两个月前,卓先生的父亲检测出有恶性肿瘤,治疗费用已经花掉了十几万元。“应该早点给父母买养老保险的,这样一来,经济上的担子会轻一点。”今年40岁的卓先生说。

  专业人士提醒,其实,不管是子女,还是老人自己,都应该及早做好养老规划。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转变消费理念,比如老年人觉得要多为子女支出,却不愿花钱在自己身上做投资;年轻人觉得当下自身压力也很重,父母的养老任务可以再拖一拖。但殊不知或许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就能轻而易举掏空老人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养老资本”。所以,建议子女们在打理好自身资本之余,也要多关心父母,比如帮父母建立个稳健型投资组合等,为父母养老做好准备。

  ■民办养老机构

  专业护理员缺口亟待填补

  在“双独夫妻”日益增多的今天,依靠子女养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年老后进养老院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市鼓励建设养老机构,各类养老机构也取得较快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市境内共有敬老院11家,持证民办养老院28家,共拥有床位10453张,目前平均入住率在60%左右。

  “我这里办了3年多了,都没有招聘到一个专业的护理员。”昨日,城区某民办托老院院长无奈告诉记者。虽然该院长说的仅是其院里的情况,但可见整个民办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的严重缺失现状。招聘一个专业护理员,真的这么难吗?

  记者从多家民办养老机构了解到,目前很多民办托老院里的护理员以老年人为主,基本上是“以老护老”的模式。今年66岁的沈英,在城区某托老院当护理员,她说:“我没接受过专业的护理知识培训,但是我照顾人细心、周到,和老人也合得来,大家都很乐意让我照顾。”多家托老院院长告诉记者,招到年轻的专业护理人员,这是个奢侈的想法。“我院里曾来过某个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但都是来实习的,等到毕业不一定会投身这个行业。”三厂街道某托老院院长说。

  虽然,“以老护老”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发展养老产业的大格局来看,引进专业性护理人才,才是我市养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出路。

  在调查中,记者得知多家托老院曾亲赴外地的高校,招聘护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有的还真把他们招到了院里,但还是因多种原因,导致这些护理专业人才流失了。“其中,首要的原因就是待遇问题,有的托老院专业护理员的工资待遇与‘5060’护理员的待遇差距不大,难免会让他们产生心理落差。时间一长,自然留不住他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根据我市出台的相关政策,专业性护理员上岗有一定的补贴,但对他们的吸引力似乎还不够。

  在养老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专业性护理人才需求的呼声日渐高涨,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问题、难题。多家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专业性护理人才的引进,不是哪个托老院凭自身力量就能实现的,需要整个养老行业制定统一的、符合市场发展环境的标准,同时需要政府加以调节、指导、扶持,才能促进民办养老机构服务的“年轻化”、“专业化”,让我市的养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编 后

  每个人都会老去,每个家庭都或早或晚会面临养老问题。当银发浪潮日益汹涌的时候,养老便不再是个人的事,也不仅仅是某个家庭的事。老人基数的日益膨大,赡养人基数的惊人“单薄”,早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与思索。

  老人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他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晚年生活?子女如何妥善处理好工作与赡养义务的关系?社会养老呼声日高,但步履蹒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形成养老合力,为养老任务艰巨的家庭搭上一把力,为老人送上一股温暖的力量?……本报希望通过调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汇集集体的智慧,探求一条适合国情与社情的养老之策。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