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医改:病床进家门,还隔几重门
发布时间: 2015-05-13 08:50:03 |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供不应求缺口多
140多家社区服务中心,没几家开设家庭病床
老年人,往往都伴随着一种或几种慢性病,长期住院经济负担无法承受,家庭病床就是最好的选择。据统计,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5年将达到3亿。然而,现有的家庭病床远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
可以想见,目前已经人满为患的综合性大医院,很难有余力顾及家庭病床。据了解,目前广州地区,除了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几乎没有其他大医院系统性地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而即使是康复中心,其服务覆盖面也严重偏窄,关键性的制约是工伤保险基金只为一、二级伤残患者“埋单”。根据关杏莲的经验,三、四级伤残患者数量更为庞大,“他们也同样需要贴心的家庭病床服务。”
基于此考虑,政府把发展家庭病床的重点导向社区医院。不过,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副院长欧阳亚涛透露,目前家庭病床服务往社区转移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记者也发现,广州市医保定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目前共有140多家,已经覆盖全市所有街道。但是,开展了家庭病床服务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其中,越秀区东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社区10多万人口,已建立的家庭病床仅16张。
缺乏激励机制,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的积极性不足。去年底,广东省政协调研组发现,现阶段家庭医生薪酬主要支付方式是工资制,主要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与当地财政统筹解决,适合行业特点、具备激励机制的薪酬制度尚未建立。在此情况下,医疗设备的损耗费、医疗团队的交通费等,则成了基层医院额外的负担。
此外,无论大医院还是社区医院,普遍的“痛点”是人手不足。“现在还不能达到‘一对一’。”荔湾区逢源街社区医院主任李美婷无奈地说。作为家庭病床的主力,护士的工作非常辛苦,不仅要随叫随到,不怕脏、不怕臭,还要帮助患者做一些额外的劳动。“即便如此,上一次门的收费标准到今天仍然是17元,有时连交通费都不够。”关杏莲坦言,由于服务周期长、收益低、工作强度大,这十几年来,手下的护士流失、转岗的不少。
人手不足的问题同样体现在经常提供家庭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队伍上。去年底,广东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1.1名,粤东西北地区为0.66名,与国家要求到2020年达到城乡居民每万人口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相差1.9名,缺口较大。同时,近5年来,在粤东西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招聘的1.3万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流失率高达39%,其中83%具有本科以上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