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医患关系

一纸手术室“遗书”背后的医患困局

发布时间: 2015-05-12 14:51:00   |  来源: 新华网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湖南省律师协会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凡林认为,一些病人及家属因为不了解医学,单纯以结果为导向来判断医院对错;有些病人“想当然”地认为,医院怎么做都是“有问题的”。这种对立心态反映出医患关系乃至人与人关系的严重不信任,重建信任还需要从社会层面解决。

  事件曝光后,舆论也呈现出医患双方对立的态势:一方面,一些医疗从业者认为病人存在“医闹”思维,导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另一方面,一些普通民众认为,医院与患者沟通不足,加上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医患双方的隔膜愈发严重。

  对于这次“遗书”事件,蔡岳希望社会各方不要过度解读。医院以治病救人为本职工作,今后院方将加强对病人的术前、术后心理辅导和沟通工作,增进病人和家属对手术和医生的理解,同时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

  “我相信这位写‘遗书’的老人是患者中的少数,大部分的病人还是相信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同样,绝大多数医生都是爱岗敬业的,都想要尽心尽力把病人治好。”李红辉说。

  医患困局如何解?

  近年来,一些医患纠纷愈演愈烈,甚至演化成暴力流血事件,部分职业“医闹”更是严重干扰了医院的正常运营。有网友甚至戏称,现在“病死了搞医闹”已经成为了一些人发家致富的有效方式。

  “小闹小赔、大闹大赔。”李红辉说,一些医院存在维稳和息事宁人的思维。这使得一旦出现了医疗纠纷,病人或家属就会感到有“闹头”,从而不愿意通过法律等途径解决纠纷。

  事实上,“医闹”反映出医患双方正常沟通和病人维权渠道的不畅通。曾凡林认为,病人在使用法律手段维权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时间成本太高。一场官司打下来,可能要花上一两年时间,导致很多病人不愿意走漫长的司法程序。

  据了解,现在不少地方均设有第三方的医疗纠纷协调委员会,但其矛盾调解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有业内人士坦言,第三方的调解机构在处理纠纷时,往往一味让医院“承担点责任”以息事宁人,这样反而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而且,有的患者认为第三方机构“有官办色彩”,对其信任度不高。

  曾凡林等专家建议,要通过司法手段解决医患纠纷,而要解决“医闹”问题,根本途径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社会服务部主任赵颜忠认为,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需要让医患沟通渠道畅通,建立“让患者参与”的医患交流平台,给医患双方一个好好说话的空间和环境。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