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幼儿

孩子哭闹怎么办? 家长要“见招拆招”

发布时间: 2015-01-29 13:59:25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天生敏感型 培养自信总肯定

  田田是个“哭泣包”。做的菜不合胃口,哭;作业没写完,哭……有亲戚教训田田父母,平时别老说孩子,可两口子很委屈:“我们平时可是连一句重话都不敢说!”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脆弱爱哭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的先天气质。这样的孩子往往关心别人的情感、同情心强、观察力较好、能遵守规则。何况,哭对敏感的孩子来说,并非都是坏事。有研究发现,爱哭的人比不爱哭的人身心更健康。

  不过,天生爱哭的孩子通常缺乏自信心,害怕失败和挫折。总是用哭来解决问题,长大后会陷入负面的思维模式,给婚姻、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阻力。所以,家长不要因误解而跟孩子闹脾气。一来要理解孩子敏感的特质,鼓励他们学会坚强。其次,要多给予支持,少些责骂或忽视,帮孩子提升自信心,善于自我认可,产生成就感。三来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强迫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四要教会孩子用语言来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痛苦,而不是用哭来表达。家长也要学会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夫妻关系,不要让自己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进一步影响孩子。如果夫妻吵架或家庭关系紧张,要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解释,免得孩子不断猜想,加重敏感。

  离开父母型 转移注意常陪伴

  寒假开始了,在北京工作的马岭两口子,琢磨着把5岁的小若送回老家,与爷爷奶奶待一个假期。但连哄带骗刚把孩子送走,老人的电话就来了。“孩子哭闹得不行,成天要爸爸妈妈。劝也劝不住,这可怎么办!”

  环境和抚养长辈的改变,如送到爷爷奶奶家抚养、上寄宿制幼儿园等,会让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原有的人际圈发生变化。适应能力本来就差的孩子,会出现哭泣等表现。如果处理不好这一时期的心理危机,孩子容易丧失安全感。像小若这种情况,家长最好留一个人,陪孩子至少一周,伴她度过开始的适应期。面对小若的哭泣,爷爷奶奶不妨先由她宣泄情绪,但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合理需求,比如吃喝拉撒等。然后可以试着转移注意力,比如提起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散步,能很好地帮助她适应新的环境。

  调皮耍赖型 不哄不管冷处理

  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4岁的包包哭泣不止。这是她的杀手锏,每当要求没实现或表示抗议时,便会使出这招。

  3岁左右,孩子进入第一个叛逆期,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事情和人。但由于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善,此时,孩子可能会摔东西、打人等,而哭泣也是一种表达形式。

  有的孩子抓住家长的溺爱心理,用哭来达到目的,父母如果迁就,容易使孩子是非不分。但也不要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不妨冷处理,不哄不管,让孩子意识到这种方式行不通。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