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怎么办? 家长要“见招拆招”
发布时间: 2015-01-29 13:59:25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编者的话: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哭就是一种基本的情绪。或是因为饿了困了等生理需求、或是敏感脆弱等性格特质、撒娇叛逆等无理取闹……但很多家长常常教育孩子“有泪不轻弹”,忽视了他们的情感宣泄。《生命时报》特邀正念育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签约心理咨询师郑莉,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邓飞宇,解读孩子们不同类型的哭泣,并给家长们上了一堂育儿课。
哭是一种情感宣泄
不少父母一见孩子哭就心烦,有的制止孩子“不准哭”,有的讽刺挖苦“男孩还有脸哭”,有的斥责“这么娇气,没出息”,有的威胁“再哭就不喜欢你了”……然而,哭泣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就连成年人遭遇失恋、失业等打击都会哭,更何况弱小的孩子。泪水并非软弱,也不代表无能和退缩。哭泣是孩子的权利,也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手段。父母狠心不去拥抱、冷血不去安慰,“逼”不出独立,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不许哭”这种对孩子情绪的过度抑制,不仅无法帮他们正确认识情绪,也不能学会控制情绪。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哭泣表示不满,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喜欢的是乖巧的自己,而学会隐藏负面情绪,同时形成了父母不可信赖的印象,无法无条件分享内心感受,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其次,孩子会认为至亲的父母都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绪,别人肯定更不喜欢。久而久之,就学会了压抑,可能导致抑郁。最后,坏情绪就像洪水,宜疏不宜堵。负面情绪压抑久了,孩子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宣泄方式,比如打骂、摔东西等。
因此,家长需要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不妨先记住4个原则:孩子哭的时候,第一,不要打断哭泣;第二,不要急于发表意见;第三,用心理解与交流;第四,用行为告诉孩子,你关心他,如递上纸巾、水等。
生理需求型 耐心沟通多学习
灵灵1岁多了,说话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一次,妈妈带她到街上玩,灵灵突然指着街角说“要,要”。妈妈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一串气球正飘在天空中。于是妈妈买了个气球放到灵灵手上。可灵灵却哭了起来,一个劲挥着手。妈妈急了:“你不是要气球吗?还哭什么!”这时,邻居王阿姨路过,连忙帮耐心询问才知道,灵灵是想要一旁的棉花糖。
孩子在1岁左右,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经常词不达意,甚至只会用手指。聪明的父母要学会判断孩子哭泣的原因,这就需要耐心地和孩子沟通。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哭泣通常有以下两种原因:
1.需求没得到满足。宝贝饿了、吃多了或者表达情绪时都会哭。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气或害怕时,宝宝会睁着眼哭,痛苦时则闭着眼哭。宝宝哭泣力度的变化也会透露不同信息,饥饿时哭泣力度较小,痛苦或害怕时哭泣力度较大。
2.内心受到惊吓。带幼儿到人多嘈杂的公共场所、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都可能使宝宝受到惊吓,出现半夜惊醒、哭闹不安等反应。建议家长不要带宝宝去过于喧哗的场所;出去游玩要选择相对安静的公园;记下宝宝平时害怕哪些事物,今后尽量避免接触;宝宝受惊哭泣时要及时安慰拥抱,用身体接触让其尽快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