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支付方式改革撬动分级诊疗
发布时间: 2014-12-10 10:42:50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今年6月,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百里店村民淑贤,因为肚子疼被运城市某三级医院诊断为胆囊炎,手术费用需1万多元,新农合报销后自己还要承担6000元左右。家境并不富裕的他最终选择回到县人民医院手术,病治好后,总费用不到6000元,报销后自己只花了1000多元。
2013年8月以来,临猗县46万余名参合患者中,像淑贤这样直接受惠于分级诊疗的患者达1.2万余人次,自付费用共减少近800万元。2014年10月,临猗县县域内就诊率较2013年同期上升5.3个百分点,“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格局正在形成。而撬动格局重构的杠杆,就是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临猗县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
■混合支付刷新诊疗格局
临猗县距运城市只有半个多小时车程,乘坐大西高铁到太原市只需2个小时,去陕西省西安市也仅需1个小时,农民看病都愿意往外走。临猗县新农合管理中心主任郭选介绍,2010年~2012年,该县各级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以每年10%~20%的速度上涨,3年间,新农合基金支出增长1700万元。2012年,30%的县域外住院患者使用了60%左右的新农合资金。“如果再不改革,继续任由费用上涨、病人外流,新农合基金将面临崩盘的危险。”
从2013年8月起,该县决定开展按床日付费的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首先选择规模较小的县中医院和县眼科医院开展试点。按照医疗机构科室设置,将疾病分为20个大类56个疾病组,结合医疗机构近3年费用情况,测算出每个疾病组床日段的付费标准。同时,取消县级医院的起付线和报销目录限制。新农合管理中心按照“超支不补,结余归己”的原则,根据核定的付费标准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患者按照实际产生费用的75%享受报销。
郭选说,实行按床日付费以后,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医疗机构只能在核定费用内调整并优化其诊疗行为,主动克服以往的过度诊疗现象,诊疗越合理越规范,医疗机构越受益。对于患者而言,没有了报销目录的限制,实际补偿比例从原来的52%提高到75%,自己负担的费用大大降低。(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作为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该县中医院院长王有谦对当初的选择很得意:“改革仅仅2个月后,成效就开始显现,次均住院费用降低15%,药占比降低4%,参合患者实际报销比例提高21%,参合患者住院人次增加23%,医务人员月均工资增长18%。”
8月本是当地的农忙时节,往年“门可罗雀”的县中医院这时却“门庭若市”,其他县级医院的院长很是“眼红”,纷纷私下去实地调查。
2014年4月,临猗县人民医院和临猗县第二人民医院主动要求启动改革,县级医疗机构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全覆盖。
该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对县中医院增多的参合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既有县域外回流的患者,也有从乡镇卫生院上来的患者。自今年4月起,该县在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启动定额支付改革,参合患者住院只需缴纳100元,其余费用全报销。“这一招釜底抽薪,将很多本可以在乡镇卫生院治疗的患者从县级医院拉了回去。”郭选说,“目前,这一改革已经覆盖全县80%的乡镇卫生院。”
最早开展改革的北景乡中心卫生院院长刘红海介绍,2014年1月~10月,该院住院人数比去年总住院人数还多出15%。
针对试点乡镇卫生院出现的门诊患者转住院问题,以及村卫生室患者逆流的问题,该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在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开始试行门诊总额预算,将门诊个人补偿最高额度由每年50元增加到300元,引导小病患者留在村卫生室或在乡镇卫生院看门诊。2014年1月~10月,临猗县418个村卫生室门诊总量达58万人次,占全县门诊总量的49.5%,较上年度提高了3个百分点。
实行新的支付方式改革后,县级实际报销比例达75%,乡级实际报销比例达90%,很多人担心基金难以承受。对此,郭选介绍,今年该县住院统筹基金分配金额为14280万元,前10个月实际支出11359万元,基金使用率为79.5%,新农合基金运行完全在可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