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医患关系

医患之间:逼医生下跪背后的医界恐慌

发布时间: 2014-07-16 14:04:59   |  来源: 半月谈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

  据了解,目前天津市医调委2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全部具有临床医学、药学或法学等专业资质。另外,医调委还专门聘请了239名高级职称的医学专家、司法鉴定人、律师和保险人员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医疗纠纷调解必须通过有多年医疗工作经验的人进行,最好是一线大夫。”杜军说,如果没有临床医学知识,调解员很难通过患者的表述立即把握到事件的关键核心,这样一来,调解工作也就无从做起。

  医疗纠纷怎么调?“摸清事实、分清责任、依法赔偿。这是我们调解员的三步调解程序,也是我们的工作原则。”调解员李俊告诉记者,调解不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往往医患双方都不服,依法依据、合理合情是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成功的关键。

  李俊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患者尹某在某三甲医院就诊,术后死亡,家属向院方索赔10.5万元。经过调查核实,咨询专家依据诊疗规范认定医方应承担30%责任,依法测算需要赔偿20.5万元。随后与医方多次沟通,医方对调解结果表示认可,并签署协议,使实际赔偿高于索赔额。

  “调解工作并不是把患方的要求往少了调,而是依法依据,该多少就多少。”天津医调委业务指导部主任孙学歧表示,在医疗纠纷调解中,责任认定和赔偿数额往往是医患双方争议的焦点,也是调解工作的难点,尤其是“侵权责任法”施行以后,医疗损害侵权纠纷案件增多,患者及患方家属索赔额攀升。为此,医调委建章立制,始终坚持依法调解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的防线作用。

  “医调委的工作不仅搭建了医患双方沟通协调平台,还帮助医疗机构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从源头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天津市卫生局党委书记王贺胜说,每个月天津卫生系统都要举行医疗纠纷案例分析会,对赔付超过万元的病例逐一分析是否存在医疗缺陷。同时,奖优罚劣,将医疗纠纷处置情况与医疗机构管理、医院等级评审挂钩。

  法律保障亟待解决,化解医疗纠纷仍需多方探索

  “调解制度不是万能的,我们仍然有百分之十几的案子没有调解成功。”欧阳澍对记者说,虽然大部分患者及家属都能理性解决问题,但仍有少数人会选择极端行为——也就是所谓“医闹”。

  《天津市医疗纠纷处置办法》实施后,卫生局、司法局、公安局、保监局、医调委等部门建立联席会制度并制定医疗纠纷应急处置预案,在“医闹”等恶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会赶到现场办公,及时引导医疗纠纷进入调解程序。然而,目前在一些具体法律条文支持上仍存在不少空白点。

  “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医疗行为规范标准、医疗损害的赔偿标准,破坏正常医疗秩序和干扰医疗行为的具体处罚,以及保障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和临床教学工作开展的一系列规定都不够明确,由此导致鉴定和赔偿结果不一致,影响患方依法维权的选择。”王贺胜说。

  此外,王贺胜认为,目前我国医疗风险分担机制还不健全,人民群众投保医疗意外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意识还不够到位。这些都客观上加重了医疗纠纷化解的难度。“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重大疾病的社会综合救助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民政救助、慈善救济等。”

  对于医调委当前的工作情况,欧阳澍表示,他们面临人员短缺、超负荷运转的问题。“每位调解员手里现在都积压着二三十件纠纷案件。由于待遇问题,新调解员补充不上,有些优秀的调解员还被挖走,医调委的人才队伍亟须补充壮大。”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