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家庭用药

解析儿童药物中毒:药物伤害来自误服与过量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4-01-1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家长将成人药减量甚至按成人剂量或者将数种药品混合喂给孩子,是导致儿童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记者 王远征 摄

  药物中毒主要原因:误服或者过量

  儿童急性中毒案例中,药物中毒占首位。在许多城市,儿童药物中毒人数已非同小可。针对全国35个城市114家医院展开的调查显示,有95%的儿科医生报告曾遇到儿童药物中毒病例,平均每位医生一年遇到9.4例。

  “我们每天都能收到儿童药物中毒的病例,成人药品并不能随意用给孩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高恒淼表示,“我们曾接到一个病例,三个孩子送来时已经昏迷,结果家长发现孩子奶奶的降压药找不到了,原来孩子们把带有糖衣的降压药当成了糖给分吃了。”

  北京儿童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药剂科副主任王晓玲介绍,中毒年龄以1至6岁儿童居多,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智力发育尚不完善,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口尝物品,善于对成人行为进行模仿,一旦看管不力,就可能发生误服或偷服药物现象。

  事实上,有86.4%的儿童药物中毒发生于家中,导致中毒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家长对药物保管不严,导致儿童误服。根据对京沪广蓉四城的家长调查,有七成家长想起来才检查、或从来不检查家中的药品,近两成的家长选择把成人药和儿童药混放在一起。另一个导致药物中毒的原因则是家长将成人药减量甚至按成人剂量喂给孩子,或者将数种药品混合喂给孩子,却不关心药物的成分,或自行加量,导致药物过量。

  五岁以下儿童药物中毒风险最高

  美国《小儿科期刊》也有报道称,随着近几年处方药品使用的增加,儿童接触危险药品的几率也在增加,结果经常导致儿童误食药物而中毒。其中,成人使用的处方药正造成美国发生越来越多的5岁以下儿童中毒事件。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比较了2000年至2009年之间,每个月美国国内发生的儿童药物中毒案例数目,以及开给成年人的处方药品数量。统计结果显示,成年人处方药品的增加与儿童药物中毒案例数目增加,两者之间具有重大关联。而面临药物中毒风险最高的孩童,是5岁以下的儿童,其次为13岁至19岁之间的青少年。

  “家长应该认识到疾病规律,并不是说用药多了就一定效果好。”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科主任张琪建议,家长在给孩子服药前应该仔细阅读说明书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剂量给药,同时妥善保管好药品,放在孩子不易拿到的地方。

  此外,作为儿童药品生产商,也应该对于儿童药品采用防护性的包装以降低儿童自行服药的风险,并使用精准的刻度设计来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性从而避免药物过量服用。

  ■ 现状分析

  儿童药物中毒根本原因在于“缺医少药”

  在药店,家长会发现治疗同一种疾病有着不同的药,有时这些药还是同一个品牌。药品会按成人用药和儿童用药来区分;而儿童用药剂量一般按年龄或体重给服。家长一定要选针对自己孩子疾病的儿童用药,并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做。不可把同样的成人药减半给孩子服用,因为并不是简单地把药片一切二就是减半,成人用药和儿童用药中的主要成分可能也有所不同。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表示,造成儿童药物中毒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则是儿童存在“缺医少药”的现象。目前儿童药物在研发过程中进行人体实验存在困难,因而专为儿童打造的药品比较少,这也导致许多家长给儿童使用成人药。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适宜儿童用药的剂型应为颗粒剂或口服剂。但是目前中国市场上90%以上的药品都没有儿童剂型。在医生方面,目前我国儿科医生缺口达20万人,在过去的15年里仅增加了5000人。

  北京儿童医院牵头对全国15家三级医疗机构中儿童用药品的剂型调查结果:适宜儿童的剂型,例如溶液剂、糖浆剂、滴剂等液体制剂,干混悬剂、粉末吸入剂、栓剂、气雾剂等所占的药品品种数都很有限。

  药品规格、剂型设计不合理,患者不易掌握,是引起用药错误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市场90%以上的药物都没有儿童专用剂型或规格,尽管有些标示为儿童药物,但规格、剂型并不符合儿童实际用药的需要,极易造成儿童的不合理用药。

  在给婴幼儿服药时,医院临床或患儿家长常取用被碾碎或溶解的药片或者胶囊中的药粉分剂量。这可能使药品的包衣层失去保护、控释等作用,更易造成服用剂量不准确,成为儿童用药的安全隐患。

  北京儿童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药剂科副主任王晓玲指出,目前儿童专用药比较缺乏,主要表现为品种缺乏、剂型缺乏和说明书不明细,用药剂量缺失。儿童专用药品匮乏导致儿童使用成人药品。临床上由于缺乏儿童用药造成的风险不仅包括药物成分所带来的风险,还包括药物剂型、规格、给药方式等因素造成的风险。儿童常见药的用药剂型与成人用药相比仍不够丰富,造成儿童用药依从性低下。这些均给临床应用带来困惑和安全隐患。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