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揭开生命元素的隐形守护密码
发布时间: 2025-03-26 15:08:38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曹洋
从致命疾病中觉醒的生命钥匙
1935年,中国东北克山县爆发了一种神秘的心肌病,夺去了众多村民的生命。这场后来被命名为克山病的神秘疫情,最终在中科院专家的显微镜下现出原形——当地土壤中硒含量仅有0.075mg/kg,不到正常值的五分之一。这种疾病在补充硒元素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个发现犹如一道惊雷,将硒元素推上生命科学的舞台。
被地质封印的生命元素
展开中国土壤硒含量分布图,一条醒目的"低硒带"如同巨蟒横卧在昆仑-秦岭构造带上。这里70%的耕地硒含量低于0.1mg/kg的国际警戒线,造就了从东北到云贵的缺硒走廊。
地质学家追溯至2.5亿年前的三叠纪发现,剧烈的地壳运动将富硒岩层深埋地下,地表土壤在冰川冲刷中不断流失硒元素。同时,长期的农业开发和不合理的施肥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中硒元素的流失。
这种地质宿命直接反映在国民的餐桌上。原卫计委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日均硒摄入量仅36μg,不到推荐值的60%。这种"隐形饥饿"正在悄然透支现代人的健康储备。原卫计委为此于2017年发布 517号文件,对全国缺硒地区进行了预警,并提出了相应的补硒建议。
缺硒身体会发出求救信号
硒位于元素周期表第34位的非金属元素,在人体中扮演着"细胞卫士"的关键角色。它不仅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核心成分,能中和90%以上的自由基,更是甲状腺激素代谢的"调控师"。有趣的是,人体每个细胞都储存着约100万个硒原子,这些微小的守护者以每秒数万次的频率在细胞膜表面巡逻,随时准备扑灭氧化反应引发的"细胞火灾"。
当人体缺硒时,身体会发出一系列的预警信号。缺硒的9大症状:
1、脱发、脱甲,部分患者出现皮肤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疼痛等神经症状及牙齿损害;
2、缺硒时,机体细胞缺乏自我保护功能,导致全身的组织、脏器功能下降;
3、精神萎靡不振,精子活力下降,易患感冒,导致未老先衰;
4、肠道、前列腺、乳腺、卵巢、肺的癌症及白血病发病率提高;
5、严重缺硒时可引发心肌病及心肌衰竭等心血管病;
6、脑内动脉硬化加重,脑血栓、脑栓塞的发生几率增大;
7、在肝脏的急、慢性炎症期,由于硒的缺乏,肝脏也会缺乏自我保护功能;
8、出现消化性溃疡、原因不明的乳糜样腹泻。
9、长骨节发育不良,四肢关节增粗变形,行动不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缺硒与 42种疾病的高发密切相关,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肝病、高血压综合征、胃肠道疾病、哮喘、帕金森病等。
是否缺硒,可以通过血清硒检测来确定,血清硒的参考值为 60 - 120μg/L。以下人群属于缺硒的高危人群:素食者,因为植物性食物中的硒含量普遍较低;消化疾病患者,由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容易导致硒元素缺乏;重金属接触者,重金属会与硒元素结合,影响硒的吸收和利用;另外,大多数中老年人群会因为消化吸收以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基础病,导致硒元素缺乏。
富硒地区的健康启示录
走进"世界硒都"湖北恩施,这里的岩石层蕴藏着全球唯一的独立硒矿床。村民世代饮用含硒8mg/kg的天然泉水,造就了平均血硒值112μg/L的生命奇迹。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当地食管癌发病率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5,90岁以上老人占比是邻县的3倍。
无独有偶,太平洋彼岸的科罗拉多州洛基山脉的富硒牧场养育的牛群,其肉品硒含量高达0.5mg/kg。持续20年的队列研究表明,当地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全美均值低38%,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下降52%。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该州84%的老年人仍保持着独立生活能力。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硒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如何正确选择补硒产品
虽然硒元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但补硒也需要科学合理。食补是一种常见的补硒方式,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每 100克鸡蛋中含硒约 14微克,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吃 15个鸡蛋才能达到推荐的补硒量,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此外,富硒农产品中的硒元素吸收率较低,通常不足 30%。
因此,对于缺硒人群来说,外源性硒补充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目前,市场上的硒补充剂主要有酵母硒、麦芽硒和亚硒酸钠等。其中,酵母硒是通过发酵培养的天然有机硒,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性好,是补硒的首选。而亚硒酸钠是一种无机硒,过量摄入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在硒产品的选择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原副所长、中国著名营养专家翟凤英在《硒与健康》栏目中给出以下建议:
1、要考虑硒源和载体,酵母硒是利用率高的有机硒,能被人体快速吸收。
2、纯度是选择硒产品的重要因素,应选择不含其他添加剂的纯硒片,以确保硒的稳定性和吸收效果。
3、剂型和含量也是关键,固体剂型通常含量更高,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80微克,慢性病患者可适量增加至150-300微克,但不超过5片。
根据需求制定补硒方案
硒在体内半衰期是11天,代谢较快,需要不断补充满足日常所需。早在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已将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人应该像每天摄取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一样,每天必须摄入足够量的硒。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明确提出:18岁以上者硒元素推荐摄入量为每天60微克以上,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每天400微克。
如果已经出现缺硒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则需要进行干预剂量的补充,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重点人群补硒参考摄入量》文件列出了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疾病患者每日的补硒参考标准,是当前我国最具权威的补硒参考标准。例如,心血管病患者参考摄入量:250~300微克/每天; 糖尿病患者参考摄入量:300~400微克/每天;久病不愈者参考摄入量:100~200微克/每天;使用手机、操作计算机者参考摄入量:50~150微克/每天;亚健康状态者参考摄入量:50~100微克/每天;癌症患者参考摄入量:200~400微克等。
站在生命科学的门槛上回望,从克山病的阴霾到长寿乡的晨光,硒元素的故事始终在提醒我们: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微量元素,正是构筑生命堡垒的基石。当现代人在钢筋森林中追逐健康时,或许该停下脚步,聆听身体对硒元素的轻声呼唤。(推广)(南京圣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