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血管的“头号杀手”,正威胁3亿多中国人
发布时间: 2025-01-23 15:10:58 | 来源: 潮新闻 | 责任编辑: 曹洋
她记得120救护车急促的警报声,送来的心梗患者并不陌生。
两周前,她曾给这位患者做出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患者五十多岁、因为工作需要频繁应酬,但由于想陪儿子冲刺高考,签字拒绝手术。然而,在一次辅导儿子作业时,他怒上心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
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这位患者让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业务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何浪印象深刻。像这样的患者并不是少数——在没有意识到防治的紧迫性时,危险时刻已经悄然降临,将患者推向死亡的边缘。
根据《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已达到3.3亿。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心血管病占首位,并且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寒冬已至,在这个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如何正确认识、防治心血管疾病,是每一个人安“心”过冬的必修课。
浙江绿城心血管医院内,医护人员给患者测量血压。
“隐形杀手”已盯上中青年人
在多数心血管疾病背后,藏着血脂异常这个“隐形杀手”。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显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发病率达到35.6%,40岁以上血脂异常占43%。然而,35岁以上成人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却不足20%,降脂治疗率总体仅为3.6%。
实际上,不少患者对血脂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患者会说我血脂高,觉得甘油三酯才是血脂,而血脂其实包括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重要指标。”何浪院长介绍。
浙江绿城心血管医院内,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检查。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血脂化验单中最核心的指标。何浪院长打了个比方,作为在血液中运输胆固醇的主要载体,低密度脂蛋白就像一辆运输卡车,含量太高,就相当于大量汽车聚集在路上产生拥堵,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动脉硬化、形成斑块,最终使得血管狭窄或阻塞。
“但凡有血管的地方,都可能形成斑块。从头颅内的脑动脉,到心脏的冠状动脉和主动脉、到腹腔的肾动脉,再到四肢动脉。像肾动脉的狭窄就会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并发症。”曾有患者一瘸一拐地来到门诊,告诉何浪院长自己一走路就腿疼。这种间歇性跛行,实际上是因为下肢动脉闭塞导致的缺血。
心血管疾病为何如此危险?因为心脏中的极细的冠状动脉,正常直径在2-4mm之间。一旦有狭窄或是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此外,主动脉夹层也是心血管领域的危急病症,“血管壁因为承受压力过高,最后破裂,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极高。”
心血管疾病已经盯上了中青年人。何浪院长说,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先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集中在40岁上下,比如说颈动脉B超,看到内膜增厚,或者动脉的斑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发展成为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等器质性疾病,“冠心病或者脑动脉硬化,60岁以上的发病率会更高。”
何浪院长解释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逆的和非可逆两大类。“比如说年龄不可逆,性别不可逆,家族史不可逆。可逆的是肥胖、抽烟、饮酒,包括一些指标的异常,血压、血脂、血糖,这些是可逆的。”
血脂异常人群,更需做好健康管理
血脂干预,不仅是希望患者能够将血脂降到正常指标,也是为了尽量预防心血管、脑血管、外周动脉等的相关疾病。人的身体就仿佛是一颗大树,心血管疾病就是树枝树叶生病了,控制好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当于让树木在树叶和树枝生病的时候就能够慢慢回转,恢复健康。
何浪院长随访时间最长的患者是一位年近90岁的老教授。老教授在70多岁时已经确诊冠心病,但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健康的饮食和作息,只需要半量服用他汀类药物就能维持好血脂指标。老人还会积极地在微信上给何浪院长发送自己的指标,并且每三年到五年做一个冠状动脉的CT评估。
在这个听起来简单的流程背后,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何浪院长记得,自己曾经和有的患者家属起过争论,“患者想做手术,但家属觉得‘我爸没事’。”她觉得,患者教育,始终是医疗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绝大部分心脑血管患者从轻到重都有一个过程,而血脂异常人群的健康管理并不容易。大部分血脂异常的患者不会有明显症状,即使通过体检筛查出了血脂异常偏高,也不会就医,“另一种有了症状但不典型,意识不到疾病的危险性。”
何浪院长说,即使在来到门诊的患者中,有的一听说要吃药就有抗拒心理,也有不少患者虽然愿意服药,但复查后看到血脂降低,就会自主停药。
何浪院长会在门诊的部分患者中观察到血脂异常在体表上发出的信号:眼睑或足跟的位置出现黄色瘤。“进一步筛查后,我们会根据情况来判断患者的危险等级,评估在饮食控制外,需不需要联合药物治疗,需要哪几种药物,达到多少剂量。”何浪院长介绍。
对于年纪较轻、愿意改变生活方式、血脂异常并不严重并且没有筛查出动脉硬化情况的患者,何浪院长会在治疗时尊重患者的意愿,尽量选择非药物治疗,做好定期随访。但一旦明确出现心梗、中风、糖尿病或者肾功能不全的高危人群,她会要求患者严格执行治疗方案。
在临床上,危险分层高的,比如说极高危的患者,相对来说会采取联合用药方案,对降脂的幅度要求更高。《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提出,超高危人群应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1.4mmol/L以下,且较基线降低幅度大于50%。
为了让患者记住这一指标,何浪院长通常会在患者的门诊病例上画五角星,提醒他们做好日常管理。
何浪和患者面对面沟通。
目前,他汀类药物是最核心的降血脂药物,副作用也相对少。如果原先从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在服用三个月后,血脂还是没降下来,何浪院长也会联合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或PCSK9抑制剂等其他药物进行联合降脂治疗。她强调,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生活方式一定要配合。
“心脏血管不好,从冠状动脉来说,50%以上的狭窄就是冠心病。当心脏血管问题频发,整个心肌会慢慢地缺血、坏死,心脏变大,心功能变差,出现心力衰竭,发展至缺血性心肌病,那就是冠心病的晚期阶段了”。何浪院长说,到了这个阶段,就像部分树根已经坏死,导致树木营养不良,患者需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来保护心功能的稳定,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器,来保护最后的树根。
与公立医院互补,实现差异化发展
2017年,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核磁共振室门口的起搏器标识从红色变成了黄色,这意味着,装了起搏器的患者从不允许做到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磁共振检查。
这是一个缩影。何浪院长希望,对于患者的关怀能更细致些、更全面些。“无论是心血管领域最新的药物还是器械,我们会在完成规范流程后第一时间引入。对于医生来说,也能够不断地学习精进。”
2024年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在本次调整中,2023年的9月在我国获批上市的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钙片(Ⅱ)成功进入医保目录。这也是首个在中国获批的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有的患者会存在部分药物买不到、或者一出差忙碌起来就漏掉服用一种药的情况,而复方制剂可以减少这样的问题。无论从疗效还是依从性来讲,都有比较大的帮助。”何浪院长说,国家医保谈判后,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钙片(Ⅱ)价格明显降低,减轻了患者的服药负担和经济负担。
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的药房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摆放在药品货架上的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钙片(Ⅱ),供应速度满足患者所需,这得益于非公立医院具有较大的自主采购权。
浙江绿城心血管医院药房内的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钙片(Ⅱ)
“我们一直对药剂科要求,能采购到的药物我们都要尽量引进来,根据患者疾病的需求、对于诊疗品质的需求以及经济情况,给患者提供不同的选择。对特别贫困的患者,我们也会按照最便宜的方案给患者拿到药。”
何浪院长发现,有的患者虽然住得离公立医院更近,但是由于公立医院门诊量大,每位患者的平均门诊时间不长,他们会拿着检验单再来具体询问,从而充分理解并配合医生给到的治疗方案。
“我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随访管理上,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照护。”何浪院长说,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以“大专科、小综合”为定位,这意味着心内科的患者如果出现了并发症,可以便捷地和内分泌科、神经科、眼科等展开联合用药,和公立医院互补,实现差异化发展。
浙江绿城心血管医院内,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锻炼。
这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尤为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等提出了泛血管疾病的概念,认为这是一组血管系统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即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周围血管等,医生要以患者为一个整体,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去年开始,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着手建设泛血管中心。“把各个科室整合在一起,患者发现血脂异常,就可以在医院的这一层科室内,实现一站式的身体筛查评估动脉硬化情况。”何浪院长相信,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视程度提升以及慢病管理办法的创新,从“心”出发守护健康,将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也一直践行着“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价值观,努力打造一家有温度的心血管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