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走进老字号|百年宫延楼传承中式食养文化

发布时间: 2024-12-27 15:08:44   |  来源: 新华报业网   |  责任编辑: 曹洋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常态化养生、药食同源概念的认同,以传统膏方为代表的中式食养方式正逐步渗透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走进宫延楼非遗食养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数件膏方制作工具,见证了百余年来宫延楼膏方的兴衰演变。

宫延楼起源于清朝,由清代名医沈李龙之徒沈旬义,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大井巷创立,其前身为“延年药膳坊”,取“益寿延年”的寓意,主要经营具有强身健体、疗养滋补的药膳,后于嘉庆末年间正式更名为“宫延楼”。因严守“取材真、制材精、用材实”的祖训,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在宫延楼传至第三代时,规模和影响力已然空前,成为不少达官贵人宴请宾客的常去之地。鼎盛时期的宫延楼,每日店铺之中推杯换盏,文人雅士络绎不绝。

作为以药膳而声誉江南的宫延楼,之所以在后世传承中出现诸多名品膏方,主要原因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那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霍乱。那场疫情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致使大量百姓死亡。据海关医报记载,1902年夏秋之际,温州城内死于霍乱的大约在5000至6000人,全府死亡人数至少有30000余人。按照罗福德《杭州关十年报告(1902-1911)》中的说法,杭州城及周边地区在这两个月也有约10000人因霍乱而病逝。一时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无钱医治者更是疫毙无数。

宫延楼第四代传人为使更多百姓免受霍乱侵害,他在“药食同源”的养生制膳理念下,结合当时民众染病后,不同阶段所表现的症状差异,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制并推广膏方,用以疗养患者肺虚久咳等症状。据沈氏后人口传,得益于宫延楼大量膏方良药的普及,当时的杭州虽为霍乱疫情的重灾区之一,但病亡的人数较其它地区却有明显减少。此后,宫延楼又将部分膏方配方及制作方法无偿公布给百姓,使得后世民间一些药馆在膏方制作方面,或多或少带有宫延楼传统膏方制剂的身影。后世宫延楼膏方传承中的山楂膏、玉竹膏、乌苏膏、桃白膏、益气膏、回阳膏亦多为此时问世。

时至今日,宫延楼已历经六代传承,走过了260余年岁月,而膏方及其制作技艺也在一代代宫延楼人的努力下,传承了三代、拥有120余年的历史。

2021年,在张爱林成为第六代掌门人后,为重现宫延楼在中式食养上的辉煌历史,他深入多地走访调研,更是多次拜访当年在大井巷、钱塘门等附近居住的老人,挖掘宫延楼传统膏方及制作工艺。当下,宫延楼热销的“九种体质膏”便是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融合传统膏方古方而推出。不同于传统膏方“一人一方”的特点,宫延楼九种体质膏围绕“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以及体质可调”的中医体质学说,以不同体质禀赋来划分服用人群,每一种膏方,各有其独特之处。如以橘皮、茯苓为主料的“橘皮茯苓膏”,就是针对“大腹便便”等痰湿体质的人。

宫延楼传统膏方采用的是“炼汁成膏”的宫廷古法,每一副膏方从备料到制作,必须经过9道严苛工序、数十个小时精心熬制,方可最终完成。而为让传统膏方更符合现代人需求,宫延楼在遵循经典名方和古法工艺制膏的前提下,还对膏方的制作进行现代化升级。膏方剂型上,改传统胶状为植物饮品,配合独立包装,在确保不影响膏方效果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日常服用时的麻烦,且方便携带。

除世代传承下来的特色膏方产品,宫延楼还根据现代人们养生需求的差异化,从膏方研发角度不断创新,截至目前,宫延楼在内服与外用膏方上已开发出20余款产品,进一步满足了不同人群对膏方食养的需要。未来随着在膏方产业化领域转型的加快,宫延楼还将推出更多优质的膏方产品,竭力服务好更多喜欢膏方养生,热爱中式食养文化的人们。(推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