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人医成功救治一例艾滋病合并主动脉病变危重患者
发布时间: 2024-12-20 13:41:06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曹洋
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疾病,会让患者的机体免疫细胞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易受到各种感染的侵害。因此,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时可能会导致伤口感染,容易加重病情。
近期,柳州市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艾滋病合并严重主动脉病变危重的患者。面对复杂情况,柳州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争分夺秒,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挽救患者生命。
大量咯血,患者病情危急
家住外地的患者邱先生(化名),长期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虽然早已达到病毒完全抑制状态,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缺陷。2年前,他因患主动脉弓瘤在当地接受胸主动脉支架腔内隔离术,可自从今年7月以来,邱先生突然反复咯血,每次咯血量越来越大,咯血出现越来越频繁,在当地多家医院住院治疗均未能明确诊断,症状反复无好转。
在这种焦急又无奈的状态下,当地医生向邱先生一家推荐了柳州市人民医院。9月25日,邱先生一家怀着紧张的心情踏进了柳人医感染性疾病科关爱门诊,问明病情后,感染性疾病科蒋忠胜主任决定将邱先生收住感染性疾病科二病区住院检查治疗。
经过常规的药物止血治疗,邱先生的病情一度得到了控制。可正当医护人员准备进行下一阶段治疗时,9月27日早上,患者突然大量咯血,此后仍然间断的、无征兆的咯出鲜血,每次咯血量均达到了200至500ml左右。9月30日中午,患者咯血进一步加重,出现了重度贫血,并出现窒息和休克。
多学科联合,争分夺秒锁定病因
面对如此危重的病情,感染性疾病科救治团队及时为患者进行了肺部血管造影、支气管镜检查,并将患者转入感染病重症监护病房实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药物止血、输血等抢救治疗,消化内科协助完成急诊床旁胃镜检查,但未发现呼吸道、上消化道确切的出血部位。
患者胸部CT影像也未发现与艾滋病相关的可能导致咯血的特征性病变,肺部血管造影、支气管镜检查和胃镜检查未明确出血的部位,患者的病情变得疑难而危重。秉持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救治团队没有就此放弃,反而坚定了要攻破这道困难的决心。经过细致地查看和严谨的分析,救治团队进一步考虑患者主动脉病变的因素,很可能是导致患者咯血的病因关键。
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注定了这又是一场与死神之间的赛跑。感染性疾病科救治团队立即发起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在医院副院长吴先球的主持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联合心脏外科、胸外科、放射科、介入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麻醉科深入讨论患者病情,最终将病因锁定在了胸主动脉。
多学科联动,一场不容差错的手术
虽然邱先生的艾滋病毒早已得到完全抑制,但相比普通患者而言,艾滋病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更容易感染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手术后容易导致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切口,引起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这无疑给救治团队和护理团队带来了莫大的挑战。
9月30日23时,经过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医院心脏外科韦成信主任医师、心脏外科副主任龚勇泉博士为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了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烟囱技术颈总动脉重建术+升主动脉造影(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股动脉内膜剥脱术,在救治团队严格、规范、细致的操作下,邱先生的手术顺利结束。手术结果的传来,让守候在手术室大门外的邱先生一家,也终于放松了紧绷多日的神经。
术后,邱先生被转入医院重症医学科三病区继续接受术后密切监护救治,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邱先生咯血在术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术后呼吸、血液循环指标趋于稳定,手术伤口愈合良好。术后一周顺利撤除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转回感染性疾病科二病区继续进行术后恢复和治疗。
回到普通病房的邱先生咯血逐渐消失,没有复发的迹象,病情也在医护人员的救治和护理下得到明显好转。住院期间,邱先生一家一次次走进挂满锦旗的医生办公室,一次次感受医生对病情的关心,一次次接受护理的温暖服务,心中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10月10日,是邱先生顺利出院的日子。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邱先生一家走到病区门口,他郑重地将一面鲜红的锦旗缓缓打开,“护心仁医施援手,挽救生命立大功。”看着锦旗上的金色大字,邱先生感慨不已:“感谢柳州市人民医院的医生护士!能在求医路上遇到了你们,是我最大的幸运!”
此次对艾滋病合并严重主动脉病变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是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充分发挥优势,团队协作水平得到进步的又一例证。
柳州市人民医院将继续发挥多学科联合诊疗优势,促进各学科在疑难危重症患者救治上先进技术能力的综合运用,更好地造福广大疑难危重患者。(柳州市人民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