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医对肝性脊髓病的研究探索
发布时间: 2024-07-22 16:32:02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曹洋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脊髓锥体束受损导致的下肢痉挛性瘫痪。本文通过探讨中医对肝性脊髓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对肝性脊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措施以及预后等方面的探索研究,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形成中医在诊治肝性脊髓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一、引言
肝性脊髓病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尤其是在经历多次门体分流手术后。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深入研究肝性脊髓病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凭借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为肝性脊髓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病因和发病机
(一)病因
肝性脊髓病通常与各种慢性肝病相关,其中以肝硬化最为常见,尤其是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此外,门体分流手术,如门腔静脉分流术、脾肾静脉分流术等,也是导致肝性脊髓病的重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
目前,肝性脊髓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氨中毒学说
血氨升高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同样也可能在肝性脊髓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高氨血症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干扰能量代谢等途径,导致脊髓神经元损伤。
2.锰中毒学说
慢性肝病患者常伴有锰在体内的蓄积,锰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和脊髓,损伤神经细胞,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3.营养缺乏学说
慢性肝病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尤其是维生素 B族等营养物质的缺乏,可能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引发脊髓病变。
4.免疫损伤学说
肝病患者体内的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产生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损伤脊髓神经组织。
(三)中医对肝性脊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肝郁气滞
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
2.湿热内蕴
肝病日久,湿热内生,熏蒸肝胆,下注经络,阻遏气血,筋脉失荣。
3.肝肾亏虚
肝病及肾,肝肾同源,肝肾不足,精血亏虚,髓海空虚,筋骨失养。
4.瘀血阻络
久病入络,气血瘀滞,脉络不通,筋脉失于濡养。
三、临床表现
肝性脊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缓慢进行性的双下肢痉挛性瘫痪,通常自双下肢远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可伴有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等。患者的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此外,患者还可能有慢性肝病的相关症状,如黄疸、腹水、肝掌、蜘蛛痣等。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的肝病病史、门体分流手术史,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双下肢的肌力、肌张力、感觉和反射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包括肝功能检查、血氨测定、血清锰水平检测、维生素 B族水平测定等,以评估患者的肝脏功能和营养状况。
(三)影像学检查
头颅和脊髓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但肝性脊髓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通常无特异性改变。
(四)神经电生理检查
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用于评估脊髓神经的功能状态。
(五)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的肝性脊髓病诊断标准,一般认为,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出现缓慢进行性的双下肢痉挛性瘫痪,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即可诊断为肝性脊髓病。
(六)中医诊断
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如面色晦暗,舌苔黄腻,多提示湿热内蕴;舌有瘀斑,多为瘀血阻络。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声音低微,气短懒言,可能为肝肾亏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饮食、情志等情况,了解发病的诱因和病情变化。通过切脉,判断脉象的变化。脉弦多为肝郁气滞;脉细数多为肝肾亏虚;脉涩多为瘀血阻络。
五、治疗措施
(一)基础肝病的治疗
积极治疗慢性肝病,如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戒酒等,以延缓肝病的进展,减少毒素的产生。
(二)降低血氨
通过限制蛋白质摄入、口服乳果糖、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等药物,促进氨的代谢和排出,降低血氨水平。
(三)驱锰治疗
使用依地酸二钙钠等药物,促进锰的排出,减轻锰对神经系统的损伤。
(四)营养支持
补充维生素 B族、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五)康复治疗
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六)肝移植
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七)中医治疗
1.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2.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3.肝肾亏虚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健骨。
方剂:六味地黄丸合虎潜丸加减。
4.瘀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
5.针灸治疗
选取肝俞、肾俞、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调节经络气血,缓解症状。
6.其他中医疗法
如推拿按摩、中药熏蒸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六、预后
肝性脊髓病的预后较差,多数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但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完全治愈该病。
七、研究展望
尽管近年来对肝性脊髓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进一步阐明发病机制,寻找特异性的诊断标志物,开发更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以及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等。
八、结论
肝性脊髓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为肝性脊髓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策略。
中医在肝性脊髓病的诊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中药、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中医治疗仍需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评估手段,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以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科 刘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