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走路小腿酸胀 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发布时间: 2024-06-26 14:27:43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曹洋

 

有些老人活动后腿部酸痛甚至走路一瘸一拐,还伴有双下肢腿脚冰凉,常常以为是“老寒腿”发作,但其实没那么简单,这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下肢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双下肢乏力、怕冷、走路时酸胀疼痛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发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大于45岁,女性大于55岁),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6倍。诱发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吸烟、肥胖、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等。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大五院)介入血管外科庞鹏飞主任介绍,该病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虽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截肢致残。而糖尿病患者更要警惕,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病情更重,溃疡和坏疽发生率高。

谈谈疾病发展阶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程可以分为四期:

1、早期病变期/感觉异常期

患者自觉患肢微感发凉怕冷、轻度麻木,活动后患肢有酸沉疲乏感。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等,无明显缺血症状。

2、局部缺血期/间歇性跛行期

因下肢缺血和缺氧,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表现为行走时小腿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休息片刻后,症状才能缓解。继续行走症状又会反复。

3、营养障碍期/静息痛期

病变进一步发展,将导致患肢处于相当严重的缺血状态,出现静息痛,即患肢在安静休息状态下出现持续性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尤以夜间为甚,患者常抱膝而坐,彻夜难眠同时伴有皮肤变薄、肌肉萎缩。

4、坏疽溃疡期/组织坏死期

出现营养障碍症状,患者趾、足出现青斑或血性水疱,疼痛更剧烈,继而发生坏疽、溃疡,约2周后出现分界线,形成典型的干性坏疽(坏死组织干燥,无液体渗出,肢体无感觉)

注意!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则容易演变为湿性坏疽,疼痛感明显,有液体渗出,如不消毒控制,很容易引起局部感染,脓液渗出,甚至引起全身感染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DSA作为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症的金标准,能确切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为制定手术方案和评估疗效提供依据。

谈谈疫病的治疗

庞鹏飞主任表示,早期发现,并根据患者的病因、病症类型以及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非手术疗法

可通过控制饮食、适当锻炼、戒烟、保暖,应用降血脂药物、血管扩张剂及中药,抗血小板聚集、肢体负压治疗等促进侧枝循环建立。

注意,非手术疗法仅能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管的狭窄、闭塞。

微创治疗

微创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下肢动脉斑块旋切术等微创手术,能清除动脉血斑块和血栓,通畅血管,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手术治疗

根据病变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情况,不能进行微创治疗的患者,可选用人工血管搭桥术、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谈谈日常注意方法

1.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科学运动、保持良好睡眠。

2.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严密监视病情。

3.肥胖患者要减轻体重,适当运动可增加侧支循环,注意不要搬动重物。

4.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要注意患肢的保暖,脚部保持干燥清洁,正确剪趾甲,穿合适的鞋袜,避免损伤等。

(许晴晴 张嘉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