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柳人医多学科团队成功救治双重病菌感染患者

发布时间: 2024-06-05 16:28:58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曹洋

 

肺部有可疑团块状阴影,并多发骨转移,症状似肿瘤却在病理检查中没有发现肿瘤细胞。到底是什么“狡猾”的疾病“伪装”成近似于肿瘤的症状,导致患者腰背疼痛、反复发热?近日,柳州市人民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精确诊断出一例罕见的双重病菌感染,并经过精心诊疗,帮助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症状与肿瘤相似 却又不是

52岁的患者谭先生因咳嗽,并有腰背部疼痛,在活动后呈明显加重,无咳痰,无发热、气促、胸痛,在外院住院治疗,胸部CT提示右肺门肿物,纵隔及两肺门多发肿大淋巴结转移,全身骨显像提示胸椎、腰椎、胸骨、肋骨以及股骨代谢性增高灶,有转移瘤的可能。综合以上检查结果,倾向肺癌。

这一结果让谭先生及家人始料不及。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出于对柳州市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和综合救治能力的信任与认可,他们选择来到柳人医作进一步检查与治疗。

患者入院后,医生为其进行了第一次支气管镜检查及局部病理活检,可检查结果却并未发现肿瘤细胞。


症状与肿瘤高度相似,却为何检测不出肿瘤细胞?医院立即组织肿瘤科、感染性疾病科二病区、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讨论,考虑到仍不能完全排除肿瘤的可能,建议行经超声内镜下纵隔淋巴结和肺门、气道肿物活检术。术后组织病理回报的结果依然是未找到肿瘤细胞。

两次病理结果均未发现肿瘤细胞,此时另外一个诊断的方向逐步在医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病情一波三折 双重病菌作祟

结合患者的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医生考虑符合慢性化脓性炎症的病理特点。为了明确病因,医院再次发挥多学科联合诊疗在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方面的优势,组织感染性疾病科、肿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再次会诊。各学科专家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一致认为患者的病灶可能为特殊的病原菌感染,建议对局部标本行宏基因检测。

2天后检测结果回报: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有了明确的检测结果,医生诊断为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

但是一周之后,患者开始出现反复的高热,伴畏寒、寒战,且复查炎症指标明显升高,白细胞高达31.12x109/L,先后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后,均无好转。复查胸部CT提示肺门肿物无明显变化,纵隔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右肺下叶病灶较前增多。

此时,医院为患者启动了第三次多学科联合诊疗,感染性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放射科MDT讨论后,初步考虑倾向一种因真菌感染导致的疾病——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明确诊疗方向后,立即启动抗真菌治疗,经治疗后,患者体温好转。2天后患者血培养回报:马尔尼菲篮状菌生长。

多学科联合为生命提供最强保障

患者为何短期内先后出现非结核分枝杆菌、真菌感染呢?国内外文献报道,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在健康人群中非常罕见,多见于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阳性患者。

为明确患者感染的原因,医生为其进行了进一步检查,检测结果提示患者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阳性,这是一种成人免疫缺陷综合征。

至此,在感染性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科、放射科、病理科、医学检验科组成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的多次联合诊疗下,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精准的诊疗,患者终于获得了康复。

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蒋忠胜表示,今年以来,感染性疾病科与肿瘤科、放射科、病理科、医学检验科等多学科共同合作、密切联动,让精准诊疗得以实现,已成功救治了多例与谭先生病情相似的病例。

感染性疾病科自开展气管镜检查以来,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原学诊断阳性率明显提高,尤其自开展超声气管镜以来,对于以往难以取得标本的纵膈淋巴结,实现了精准定位、病理取材,进一步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阳性率。同时结合目前先进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临床少见而复杂的细菌、真菌感染性疾病,现在可以得到明确的病原学诊断以及精准的治疗,谭先生的及时诊断、及时救治就得益于这些技术的成熟开展,标志着医院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与救治水平不断提升,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有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柳州市人民医院供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