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一个支架“四开窗”柳人医为八旬老人重建生命通道

发布时间: 2024-01-17 13:43:28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曹洋

 

86岁老人遭遇“血管炸弹”——腹主动脉瘤,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团队挑战极限,采用3D打印辅助支架体外预开窗、缝制分支支架及束径(“四开窗”)技术,避免开放手术,拆除体内“炸弹”,重建生命通道。

已过耄耋之年的韦老伯(化名)四年前因为腹主动脉瘤进行了手术治疗,近两月来,又出现了腹痛症状,遂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了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就诊。

原来,CT血管造影显示其肾上腹主动脉瘤样扩张,直径约7cm,原肾下腹主动脉瘤瘤腔较术前增大2cm,见明显内瘘。腹主动脉瘤累及双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动脉,且各内脏动脉开口均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左肾动脉、腹腔干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情况十分危急,手术迫在眉睫。

了解患者情况后,医院立即组织开展了多学科讨论,患者腹主动脉瘤极其复杂,累及众多重要的分支动脉,传统手术需要既开胸又开腹,对于老年人来说创伤大、风险大。考虑到疾病的严重性与复杂性,最终专家们一致决定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3D打印辅助支架体外预开窗、缝制分支支架及束径(“四开窗”)技术,在完整封闭动脉瘤的同时,尽全力保住患者内脏区所有重要分支动脉。

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霍鑫介绍,累及内脏动脉的全腔内治疗(开窗支架或分支支架技术)操作复杂,需依照内脏分支血管位置,在支架上开出对应的“窗口”,个体化设计支架,在隔绝主动脉瘤或夹层的同时,避免分支血管缺血。但准确开窗、支体回装和选择窗口的难度都极大,一旦一个窗口对错,所有窗口都可能错位,导致分支动脉供血器官缺血坏死,需要主刀医生术前精细的手术方案设计和术中精准的手术操作。

术前,血管外科手术团队依据术前CTA测量动脉长度、直径、角度、距离及开口位置,术中将预先制作的3D模型完全释放,精准定位内脏动脉窗口并缝制标记后再回装支架系统,造影定位后准确释放,依次重建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双侧肾动脉。一系列精准操作完成后,造影显示原支架内瘘消失,实现了动脉瘤完全隔绝,所有分支完整保留。

10天后,韦老伯成功出院,对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精湛医术赞不绝口。

随着微创技术和材料学的发展,并发症率低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已成为腹主动脉瘤治疗新趋势。复杂腹主动脉瘤“开窗”技术,能化繁为简,风险小、恢复快。近年来,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团队逐渐开展“开窗”技术,由一开始的“单开窗”到“双开窗”,再到“三开窗”、“四开窗”,技艺日渐成熟,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已进入了全微创时代,为广大腹主动脉瘤患者带去了福音。(柳州市人民医院供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