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全力救治 共同守护
甘肃省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救援一直“在线”

发布时间: 2023-12-26 15:56:31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曹洋

 

2023年12月18日23:59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往日的宁静,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受灾严重,积石山县中西结合医院就在大河家镇。地震发生后,院长马渊俊迅速微信工作群通知:“全院职工立即返岗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家中有伤员的待伤员安顿好后立即返岗。”全院医护人员90多名闻讯而动,不顾个人安危,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截止24日,共接诊患者4800人次,转运患者460余人,发放药品4.01万盒。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发生后,医院迅速作出应急反应,紧急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院和值班医护人员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时刻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在院长马渊俊的组织带领下,张国花、孔德万、王霞、张黎辉、蒲永栋等30多名人员,第一时间到病房将28名住院患者紧急转移至楼外空旷地带,孔德万和张黎辉将行动不便的患者背下了楼。短短10分左右,住院部各科室住院患者全部转移到楼外的空旷地带。争分夺秒抢夺救命药,部分医务人员再次返回住院部病区、门诊药房,紧急将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械转运了出来。

与黑夜、寒风斗争,跟时间赛跑,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当晚最低气温零下20度左右,地震造成院内全部停电,后勤人员立即启用发电机发电照明。00:30分,第一位因灾受伤患者送至医院进行救治,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用手电筒和手机手电筒当照明,还有部分人员为防止药品被冻住,捂在怀里。

地震中,院内所有建筑设施受到了严害,不能使用,但马上就会有更多的伤员送到医院来救治,救人的事一刻也不能耽搁。必须要打通生命通道,00:35分,马渊俊迅速指挥和带领医护人员在院外安全地带搭建临时医疗救治点,紧急救治因灾受伤的患者,紧急将一名颅脑外伤患者用救护车送往县人民医院进行救治。在临时救治点,对轻症患者进行清创包扎并安抚情绪,对重症患者现场进行救治后第一时间转运到县人民医院。5:00时,因灾受伤患者和本院住院患者已全部送往积石山县人民医院诊疗。已临时接诊41人,转诊65人。

天还未亮,医务人员在医院门口用帐篷搭建了“帐篷医院”,设置门诊、外科、内科和妇产科等临时诊室,接诊因灾受伤的患者和普通患者,为就诊患者提供就诊场所,使受伤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转诊。

全员投入,救死扶伤。许多医护人员家在本地,家中也有家属受伤、也有房屋被地震摧毁,但没有一人离开,都加入到医疗救治工作中。为了能给患者争取一分钟,全院医护人员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为便于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组成了外伤救治转运组、巡回医疗组、急诊急救组、后勤保障组和健康教育宣传组等5个小组,让更多需要救治的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留在院内的医护人员,一听到救护车的警笛声,立马围过来,开展施救。近几天余震不断,我们时刻准备着。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发挥党员先锋和模范作用。孔德万和王霞、蒲永栋和何登红是抗震一线的“夫妻兵”,梁志龙是大河家镇梅坡村的村医。在平时工作中,他们无怨无悔、尽心尽责,是工作中的佼佼者。在抗震救灾、转运患者和搬运救灾物资中,他们更是舍生忘死、昼夜不分、率先冲锋,第一时间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他们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家里已经坍塌也顾不上去看一眼,始终坚守在医疗救治工作第一线,至今还没有回家看过儿子一眼,只能利用休息的一点时间,隔着手机屏幕看一看儿子。

蒲永栋和何登红白天忙于给各安置点医疗救治点配送药品、生活物资等后勤保障工作,晚上抽空到家给生病的孩子吃完药后立即返回医院。蒲永栋说“感觉十分亏欠孩子,只要能让群众不受病痛折磨,我就感觉再苦再累也值了。”

梁志龙的家也在本次地震中全部坍塌,他紧急转移安置好家人后,及时到村社成功转移救治40多名群众。他说“自己苦点累点都能坚持,希望大家一起坚守,众志成城重建自己的美好家园,我要时刻守在群众身边,让群众有病可医,有药可吃,为减少患者的病痛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为了让群众有病可医,医院组织搭建临时医疗救治点。20日早上,医院在大河家镇辖区设置安置点医疗救治点22个(其中500人以上的安置点14个),派驻医护人员44人,组建5个巡回医疗小分队,24小时开展日常诊疗、转诊和常用药品发放工作。截至目前,共计接诊3800人次,发放药品3.9万盒。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22日,甘肃省康乐县人民医院30名医护人员支援大河家镇,支援力量极大地缓解了救治压力,他们的参与让辖区内更多的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灾情就是集结号,共同凝聚抗震救灾强大力量,甘肃省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救援一直“在线”。(临夏州卫生健康委员会供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