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柳人医多学科协作 抽丝剥茧觅“真凶”

发布时间: 2023-12-04 16:06:20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曹洋

 

日常生活中,发烧比较常见,但反复发烧就不太正常了。日前,柳州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接诊了一名不明原因反复发烧的患者,经过医务人员抽丝剥茧、层层排查,最终揭露疾病真相——患者感染了罕见的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该病多见于HIV阳性患者,正常人极易被误诊。

莫先生(化名)6个月前在外院被诊断为肺结核,规范抗结核治疗4个月。但近2个多月以来,他反复出现发热,体温经常高达39.0℃以上,在外院完善胸部CT发现纵隔多处淋巴结肿大,考虑肺结核合并淋巴结结核,持续抗结核治疗后并无好转。之后莫先生又前往多家医院就诊,反复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病情均没有好转。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莫先生来到柳州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

考虑到患者病情复杂,入院后医院立即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对莫先生的病历资料进行了仔细分析:淋巴结考虑为耐药结核病?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真菌?淋巴瘤?结节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对病变部位制作病理标本。经感染性疾病科超声支气管镜检查(EBUS)团队和麻醉科评估后,考虑给患者做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

据医生讲,EBUS-TBNA是通过镜下超声图像观察所需检查区域,在清晰判明病灶周围血管位置的状态下,对病灶进行穿刺取样活检。这项技术适用于原因不明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包括易侵犯淋巴结的各类感染性病变、非感染性病变)、原发性肺癌或肺部转移性肿瘤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评估、其它类型的肺内/纵隔肿瘤的诊断,具有创伤微小、取材准确的明显优势。

经与莫先生及其家属深入沟通后,专家团队为患者实施了全麻下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对其纵隔的肿大淋巴结成功采样,送检病理检查,同时对穿刺物做高通量测序(NGS)和培养。2天后,NGS回报找到马尔尼菲篮状菌,这使得患者的抗感染目标更加精准。

据医生介绍,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多见于HIV阳性患者,而非HIV患者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少见,容易被误诊。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快,病死率极高,需早期确诊并针对性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针对莫先生的病情,感染性疾病科立即启动抗真菌治疗,1周后医学检验科穿刺物培养再次确认为马尔尼菲篮状菌。经过对症治疗,莫先生发热的症状消失,后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救治和护理,患者恢复良好,近期复诊淋巴结明显缩小,困扰莫先生2个多月的不明发热得到了解决,近日患者和家属特意为医务人员送上锦旗表示感谢。

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蒋忠胜表示,此次患者的成功救治,是感染性疾病科、放射科、麻醉科、病理科、医学检验科等多学科共同合作而实现精准医疗的结果。感染性疾病科自开展气管镜检查以来,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原学诊断阳性率明显提高,尤其自开展超声气管镜以来,对于以往难以取得标本的纵膈淋巴结,实现了病理取材,进一步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阳性率。同时结合目前先进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临床少见的感染性疾病可以得到明确的病原学诊断,莫先生的及时诊断、及时救治就得益于这些技术的成熟开展,标志着医院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在不断提升。(柳州市人民医院供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