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从谈“脂”色变到变“肥”为宝
——浅析面部自体脂肪移植

发布时间: 2023-08-28 14:09:58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近年来,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多元化、立体化,也越来越追求极致。“颜值经济”的巨大力量,正在不断促成医美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医美行业起步较晚,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支撑下,发展速度令人乍舌。在野蛮生长的同时也造就了医美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甚至演化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大部分求美者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很容易“病急乱投医”,掉入一个个“求美陷阱”。

自体脂肪移植发展到今天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脂肪的无限可能,把脂肪医学研究带到了一个更高的领域,也让脂肪进入了更多普通大众的视野。

同荣脂雕创始人,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郭同荣认为,脂肪是最好的天然填充材料,它源于自身用于自身,是人体中宝贵的“软黄金”。但由于目前医美市场鱼龙混杂,各类新媒体平台又缺乏监管,一些非专业人员的错误导向和一些负面新闻的频发,让很多爱美的女性“谈脂色变”,其中就有许多博主呼吁大家千万不要做的项目之一——自体脂肪面部填充,甚至很多医生都认为这是一个容易“踩雷”的项目。

近年来,自体脂肪移植技术成为业界大力研究的课题之一。那么自体脂肪面部填充到底能不能做?怎样才能避免填充后的肿胀、“假面感”、“馒化”等现象呢?

image.png

▲脂肪填充过度形成“寿星公”额头

脂肪医学的诞生和发展

从有关专家处获悉,自体脂肪移植是现在整形美容领域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在自体脂肪移植技术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一百多年里,始终离不开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学者和一线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随着脂肪移植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创新,脂肪移植从最初的团块切取移植到现在的结构性脂肪移植,再到多形态脂肪联合移植;而吸脂手术也从单纯的只是把脂肪去除,演变为以形体雕塑为目的局部瘦身塑形。

1893年,德国外科医生Gustav Neuber首次在德国外科学年会上报道了脂肪移植手术。他将手臂上的一块脂肪取下,植入眶下缘以矫正骨髓炎后的凹陷畸形。当时获取脂肪的方式就是通过开刀直接切取,获得的脂肪块直接植入所需部位。但这样操作不但容易在供区留下显著疤痕,而且术后恢复缓慢,还有并发症发生率高、体积吸收率高等缺点,无法被临床广泛接受。1910年,德国医生Hollander首次利用注射的方式将脂肪移植于面部,变革了脂肪的移植方式。1950年,Lyndon Peer进行了首次人类脂肪移植存活的科学研究。他认为,脂肪移植物在1年左右大约会损失45%的重量和体积,主要是因为移植脂肪细胞的破裂和死亡造成的。保存完整的脂肪细胞倾向于存活,从而形成了有效体积,但当时脂肪移植的存活率依然比较低。1997年,Sydney Coleman正式发表脂肪注射的步骤和过程,并创造了“结构性脂肪移植”一词,该技术被普遍认为是自体脂肪移植技术的金标准,这也是现代脂肪移植技术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

2001年,Patricia A. Zuk发现脂肪组织中存在有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取名为ADSCs,并证明这些干细胞具有向骨、软骨、脂肪及肌细胞分化的能力,脂肪移植的研究跨入再生医学时代。2013年,比利时的Patrick Tonnard在整形外科杂志《PI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中提出纳米脂肪概念,对脂肪移植后的保留来说,从尽量保留完整细胞到主动破坏成熟脂肪细胞,这也是对脂肪存活机制的颠覆。虽然对脂肪进行了物理破坏,但其中的干细胞却得以保留。但是纳米脂肪含有大量的肿胀液和油滴,在临床使用中存在明显的肿胀期。这时,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走在了世界领先位置,新一代的脂肪产物再次出现。2017年,南方医科大学鲁峰教授团队发明出脂肪干细胞胶(SVF-geI),将抽吸出的脂肪进行一系列破碎、离心等操作,最终制备成一种富含脂肪干细胞、并除去了大量的油滴和杂质的胶状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不仅仍然能够进行细针注射,并且干细胞的浓度更高,同时满足了容量填充和再生治疗的需求。2019年,国家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张文杰教授通过CEFFE ®脱细胞脂肪活性蛋白技术获得提取物,富含1700多种活性蛋白和生长因子,可有效促进组织再生修复,对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的提升、肤质细纹等皮肤问题的改善作用显著,还可以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充分展示出脂肪在临床应用上的无限潜能。

image.png

▲颗粒脂肪

image.png

▲高密度脂肪

image.png

▲SVF-geI脂肪胶 

image.png

▲纳米脂肪

动态下多形态脂肪联合应用

不断发展的先进技术,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让脂肪移植存活率提升到了新的层次。那么面部脂肪移植怎样才能做好呢?或者更具体一点,就是怎样在保证高成活率的基础上,又能填充得自然,避免“假面感”和“馒化脸”现象。对于面部脂肪移植,郭同荣院长主张动态下,在不同部位、不同层次、不同情况下灵活地采用不同形态的脂肪联合应用,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同时,从面诊沟通、术前设计、提取脂肪、制备脂肪到注射脂肪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才能呈现出一个相对比较完美的术后效果。

面诊沟通是医生和求美者建立联系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医生要充分倾听、了解求美者的需求,在尊重求美者自身意愿的前提下,从专业的美学角度,结合求美者个人的形象气质、五官、性格、职业等特点,给出合理、专业的改善方案,在沟通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并对最终的方案达成一致。

image.png

▲与求美者建立联系

郭同荣医师总结认为,术前设计环节是考验医生审美和经验的重要环节,设计环节,要把握住几个要点:1.个性化2.动态下、多角度3.精细化。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参照一定的美学标准,比如“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等,但决不能生搬硬套这些美学标准,一定要在个人原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去设计,放大优点,弱化缺点,同时适当保留面部一些个人特色和标志性的地方,我们不是要把一个人变成另外一个人,或是按统一的所谓的标准做成“千人一面”,你还是你,只是更年轻更漂亮的你。第二,在设计画线的时候,通常求美者都是静态下坐立位或仰卧位,如果我们一直在这样的状态下设计,术后效果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因为我们人的正常社交活动一定是动态的,坐、卧、立、走以及会有各个不同角度,各种不同表情,而不同状态、不同角度、不同表情下,我们面部组织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术前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观察求美者正面、侧面、仰视、俯视位时以及做不同表情下(大笑、张口)、不同体位下的面部形态,尤其是软组织缺失状态及与周围软组织的衔接变化,并用画线笔精细标记需要填充的部位。第三,因为面部相较身体其他部位来说比较精细,亚单位的划分也更加细致,需要医生对面部的解剖十分熟悉,因此面部填充的术前设计也需要更加精细化,要充分评估好每一个部位需要填充的脂肪量,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要想术后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改善效果,就必须做到每一个细节都尽量精准。

image.pngimage.png

▲术前设计

在提取脂肪时,一定要层次准确、动作轻柔,用低负压手工抽吸脂肪,尽可能的保留脂肪细胞的完整性及活性。收集到的脂肪我们采取静置、离心、吸附等一系列提纯处理,提取高活性、高密度的脂肪,同时将部分脂肪制备成不同的形态(不同大小的颗粒脂肪、脂肪胶、纳米脂肪、CEFFE活性因子等),针对面部不同的部位,或是同一部位的不同层次,用不同形态的脂肪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image.png

▲手工低负压取脂

image.png

▲制备脂肪

大家知道,因为人的日常社交基本都是动态居多,所以通常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在动态下设计,注射环节也应该在动态下注射。先采取仰卧位,填充时适当让其做表情,观察面部各个精细部位动态下的不同状态;注射下睑、泪沟、睑颧部位时,可让求美者取半卧位,做仰视、微笑等面部表情,更精准判断注射层次及注射脂肪量;基本注射完毕后,嘱求美者取坐位,观察坐位时面部整体形态,再进一步做更精细的调整注射。在注射时,一定要做到多角度、多隧道、多层次、多点位“种植式”铺设,轻柔退针,确保单点注射量最小,注射后轻柔按摩,使脂肪分布均匀。对整体注射量的把控,一定要对术后的存活率和远期效果有一个比较精准的预判,适量填充,切不可盲目追求存活而一次性注射过量脂肪,这样反而会形成液化、硬块、结节等,或形成“馒化脸”和“假面感”。

image.png

 ▲动态下注射

image.png

▲术中变换体位观察

百年脂肪 回归初心

脂肪发展的百年,是刀耕火种,波澜壮阔的百年,和其他很多学科一样,脂肪医学的边界在不断扩展、并与更多新技术进行融合并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细分领域,去匹配和满足新一代的市场需求。虽然脂肪相关的技术在不断更新,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医疗的本质。只要医生的审美、技术、经验过关,脂肪仍然是所有填充材料里最天然、最好的材料。未来,“同荣脂雕”将会更加专业化、技术化、精细化、特色化,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更多更好的服务每一位求美者!

image.pngimage.png

▲郭同荣院长

(图文/郭同荣)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