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四个维度看公立医院“国考”

发布时间: 2022-12-26 10:33:54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12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公布《关于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这份《通报》系统“扫描”2021年我国三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2706家三级公立医院。

超亿份的数据,经运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后,得出结果。这些结果立足客观数据、来自“真实世界”,与患者、医务人员的切身感受息息相关,也给医院自身、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从上述4个维度来看,2021年度三级公立医院实现了哪些转变,带来了哪些新气象?

患者——

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在降低医疗负担方面,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次均医药费用下降明显。门诊次均费用降幅为4.44%,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为0.92%,门诊次均药品费用降幅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降幅分别为10.85%和4.21%。其中,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相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仍呈下降趋势,次均医药费用增幅进一步下降。

在患者满意度方面,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稳中有升,住院患者满意度与2020年基本持平。三级公立医院积极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门诊就诊便捷支付、综合性服务窗口、住院患者床旁结算、医务社工情绪疏导和陪伴、延续护理服务等工作极大提升了患者就医的便捷性、安全感和满意度。部分医院开设老年人便捷就医通道,一站式解决老年人基础疾病多、专科选择难问题。

考核发现,我国三级公立医院检查检验同质化稳中有进。2021年,96.87%的三级公立医院参加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国家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中位数为93.27%,合格率中位数为97.25%,分别较2020年提升3.86个和0.85个百分点,为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降低人民群众就医负担奠定坚实基础。

在跨省异地就医方面,《通报》指出,跨省异地就医现象逐步改善,但尚未彻底扭转。2021年,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中,常住地患者跨省异地就医的比例为5.49%,较2020年增加0.1个百分点,但相较绩效考核开展以来的其他年份仍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不过,部分省份的跨省异地就医患者的比例仍超过10%,部分省份跨省异地就医患者比例在2020年疫情常态化防控之后有所回升。

医务人员——

队伍建设和待遇保障向好

《通报》显示,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医务人员比例为18.66%,较2020年增加0.80个百分点。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的麻醉、儿科、重症、病理、中医医师数量均较2020年有不同程度增长。

其中,麻醉医师数量增长最多(约1300人),重症医师数量增长幅度最高(约6.10%),紧缺医师数量增长较多的省份为四川省、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浙江省;除儿科医师占比与2020年基本持平外,其他4类医师占比均较2020年有所提升。医护比基本保持稳定,每百张病床药师人数为4.64人,较2020年增加0.19人;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天津市、广东省的每百张病床药师人数明显多于其他省份。

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学人才培养经费总额较2020年增长1.29%,其中,毕业后医学教育经费投入在医学人才培养经费中的占比为50.85%,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医学教育专职管理人员数量持续增加且结构进一步优化,三级公立医院对于医学人才培养和毕业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人数较2020年增长5.36%,接受教育教学培训人员占比为39.55%,较2020年增加5.92个百分点,临床带教师资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基本稳定在74%,住院医师首次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通过率基本稳定在93%。

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腾笼换鸟”调结构取得成效。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27.96%,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为37.13%,与2020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为29.71%,较2020年下降3.04个百分点。

考核结果显示,2021年医务人员满意度与2020年相比基本保持平稳,但是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流程较为繁琐等,仍是目前医务人员反映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初、中级职称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薪酬待遇等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医院——

解决疑难病能力不断增强

考核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三级公立医院诊疗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展。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所患的疾病主要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四级手术占比分别为30.80%、19.73%,均较2020年有所增长;三级公立医院积极引入和开展医疗新技术,并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难度的手术在更多医院得到应用,解决疑难复杂疾病能力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围绕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持续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约70%的三级公立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较2020年增加1.65个百分点,对缩短患者住院和手术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作出有益探索。预约诊疗制度进一步落实,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为60.52%,较2020年增加3.92个百分点;门诊患者预约后平均等待20.12分钟,较2020年缩短2.06分钟。

2021年,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管理专业化能力不断增强,76%的三级公立医院设立了总会计师,约200家医院在2021年新设了总会计师,逐步发挥总会计师在医院重要经济事项分析决策中的专业优势。部分医院在部门协调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方面探索并总结相应经验。同时,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稳步提高。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参加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的比例达到99.71%,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全国平均级别达3.83级,78.55%的三级公立医院达到4级及以上水平(占比较2020年提高13.66个百分点),9.75%的三级公立医院达到5级及以上水平。

《通报》指出,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万元收入能耗支出平均为90.53元,在业务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仍与2020年基本持平。三级公立医院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促进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推动绿色转型。

医疗服务体系——

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

《通报》指出,通过连续4年的绩效考核引导,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临床诊疗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稳步增强,医院运行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人民群众满意度保持稳定,医联体建设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发挥。三级公立医院在发展方式、运行模式、资源配置方面均发生一定转变,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抢险救灾等工作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根据统计,2021年,三级公立医院向医联体内二级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转的门急诊和住院患者人次数均较2020年有所增长,三级公立医院参与分级诊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约50%的三级公立医院为医联体牵头单位,其中超3成为专科联盟的牵头医院,部分医联体牵头医院主动落实职责要求,在人才、学科、管理等方面形成帮扶常态化机制。

《通报》指出,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在分布区域方面,部分非省会城市的三级公立医院发展势头迅猛,但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和省会城市,中西部地区和非省会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弱。在医疗水平方面,各区域、省份之间医疗服务能力差距有所缩小,但华北、华东地区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水平的综合实力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难度较高手术的开展也普遍集中于华北、华东等地区。在服务支撑能力方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也呈现出华北、华东地区的优势特点,东北地区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级别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东北、华北地区的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人员经费占比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人才培训效果不如其他地区。

《通报》关注到,部分医院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编制问题等,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严重,表现为教育经费有限、临床带教师资不足、科研基础较为薄弱、信息技术支持力度不够等。县级三级公立医院在人才配备、科研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弱势,2021年,约半数县级三级公立医院没有科研经费或科研经费总额位于全国的后10%。(首席记者叶龙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