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让中医药服务触手可及
发布时间: 2022-12-23 10:24:28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四川省绵阳市是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享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是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市、全省中医药产业创建示范市。近年来,绵阳市聚焦建设服务体系、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开放合作、弘扬中医文化、助力疫情防控等重点,全方位服务人民健康。
打造15分钟服务圈
“我们在这里就可以进行针灸推拿等理疗,不用往县城、市里跑,确实方便多了。”让绵阳市梓潼县观义镇村民王女士感到方便的,是梓潼县观义镇中心卫生院于今年5月重新打造的中医馆。该中医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主要开展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刮痧等10种适宜技术服务。
“我们依托乡镇中医馆、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服务,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基本形成,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中医、用中药。”该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绵阳市以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引领,成立了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支持中医医院建设,加快补齐县级医院短板,发展传统中医诊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医疗机构,构建起了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骨干、以乡级医疗机构为支撑、以村级医疗机构为网底、以其他医疗机构为补充,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全市9个县市区均创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县。目前,绵阳市有中医类医院16家,其中公立中医医院12家;已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1个、市级重点专科62个。全市公立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药房设置率达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率达100%,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比例达100%、村卫生室比例达95%以上。
在完善硬件的同时,绵阳市还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通过加大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力度,开展名中医师承、院内师承、骨干医师培训等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举措,绵阳中医人才总量明显增加,梯次厚度明显增强。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独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错落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绵阳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目前该市共有中药材品种2150余种,符合药典及地方标准的达366种。涪城麦冬、江油附子、梓潼桔梗、平武天麻、平武厚朴先后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全市中药材资源占全国中药材品种的35.8%。
丰厚的药材资源只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如何让药材更加地道?近年来,绵阳市不断巩固中药材种植优势,做强做大中药企业,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以三台县为例,该县通过“互联网﹢”创新打通了道地药材的产地直供模式,种植基地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生产资料等管理模式进行生态化、规范化种植,确保了道地药材更加地道。
该市支持鼓励中药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精制饮片、中成药、药食同源龙头企业;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老、养生保健等领域优势,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企业和服务项目。
为抗疫贡献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绵阳市迅速成立市中医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及时研判调整形成适合绵阳的中医预防处方、治疗处方,并向社会发布。绵阳市中医医院研制的“芪景防感合剂”被省药监局备案为医院制剂。同时,该市还建立市级中医药专家分地区对口联系指导机制,形成“专家会诊﹢驻派医生”的中医参与救治模式;不断完善中西医结合会诊制度,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防治措施,实现全市阳性感染者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中医药服务贯穿诊疗全过程。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市中医医疗机构积极熬制配送中药“大锅汤”至集中隔离点等重点场所,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厂矿及城市社区和乡镇。目前,该市共发放中药“大锅汤”300余万人份,做到“应服尽服”“愿服尽服”,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中医药力量。(特约记者喻文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