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健康扶贫十年义诊服务31.2万人次

发布时间: 2022-10-17 11:12:38   |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是改善群众生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目标,完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大力推动受援地区乡村振兴。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十年来,本市选派4537名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帮助受援地建立、完善管理制度4509项,输出各类医疗卫生技术2467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人群提供义诊服务31.2万人次,接收1.21万人次医疗卫生骨干来京进修,提供远程诊疗服务5万余人次。北京专家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

绿色通道精准接收大病救治

本市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助力因病致贫问题有效缓解。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援合作处处长智利平介绍,按照“区分类别、精准施策”的思路,北京与前方指挥部、受援地加强对接,摸清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患者情况,助力完善健康管理档案,一人一册、一户一档,做到帮扶问题心中有数。

同时,精准提供诊疗服务,统筹援派医疗力量,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义诊巡诊、疾病筛查,实施分类诊治。比如,在新疆和田开展了“情系和田·直达心田”义诊及“两癌”筛查活动,在西藏拉萨开展了“光明行”等高原性疾病诊治项目,在青海玉树开展了儿童“先心病”筛查救治活动,在内蒙古开展了“草原义诊”等健康帮扶活动,让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各族人民群众。

此外,对受援地无条件医治的少数重大疾病患者,由市、区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安排到北京接受进一步治疗,精准接收大病救治。经过援受双方共同努力,北京支援的五个重点帮扶地区,因病致贫人口大幅减少,因病致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助力73个县级贫困地区如期全部脱贫摘帽。

帮助受援地建设重点专科

智利平表示,本市通过多种方式,助力受援地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如打造高水平团队,发挥传帮带作用,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手把手”等师徒结对方式,培训医疗卫生人才26万余人次。坚持智力帮扶“长短结合”的思路,选派3338人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开展6个月(含)以内的短期指导。接收骨干来京集中培训和跟岗学习,培训千余名专业人才,提升了受援地医疗卫生人才服务能力。

本市还帮助受援地建设重点专科。在新疆,帮助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建设心内科等重点科室,推动血管外科、康复科从无到有并成为特色专科。在西藏,北京友谊医院等单位开展“以院包科”建设,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率先完成“创三甲”任务,填补20余项技术空白。在青海玉树,增建了14个专业学科,开展了168项新技术,支援建设高原高寒地区第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在内蒙古,依托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机制,支援旗县新建临床重点专科53个、开展新项目136个,贫困旗县医院服务能力达标率达69.5%。

助力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通过开展公共卫生对策研究、公共卫生专项防治、多领域合作等方式,北京不断助力受援地公共卫生防控体系逐步完善。根据受援地防治实际,北京专业机构组建援助队,赴当地开展传染病分类收治、技术指导和实地调研,帮助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提出工作建议。组织妇幼保健专家开展母婴保健调研,为制定防治政策提供参考。

在公共卫生专项防治方面,在支援凉山州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攻坚活动中,先后向越西、美姑两县派出防治技术人员40名,接收来京进修16人次,输出专业技术35项,帮助建立和完善诊疗管理制度56项,举办了各类健康义诊活动,惠及当地群众2080人次。

在开展公共卫生多领域合作方面,市疾控中心、急救中心、血液中心与河北、内蒙古、江西、湖南等多地结对合作,加强信息沟通、应急演练、病媒防制、血液合作等工作,有效提供了业务支持及能力建设指导。

打造多个特色品牌和合作模式

经过长期努力,北京已经形成了卫生健康支援合作特色品牌。智利平举例,以关心关爱援建干部为初衷,依托北京宣武医院、小汤山医院,高水平建设国内首家、与国际接轨的耐低氧适应研究康复中心。同时,打造了特色合作模式,如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冬奥会契机,打造出北京天坛医院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共建“脑科中心”的“天坛模式”,同仁医院与张家口第四医院合作共赢的“同仁模式”,推动两地多家医疗机构结对合作。

本市还积极吸纳了不少社会力量参与,包括动员北京医师协会、护理学会、社区健康促进会、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健康扶贫支援工作,在疾病筛查救治、健康义诊活动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活动中,北京卫生系统共有任轶等57名个人、北京友谊医院等22家单位获得国家级、市级表彰。(记者蒋若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