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警惕飞速增长的正畸市场广告套路多

发布时间: 2022-08-19 13:58:43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牙齿立正,笑容更美”、“隐形牙套免费试戴”、“7天公益补贴快速整牙”、“限时免费隐形正畸体验”……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的正畸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网页弹窗广告中。

近年来,在正畸市场,尤其是隐形正畸正处于快速扩张中。2021年,我国隐形正畸市场规模已经发展到20亿美元,市场份额由2015年的4.4%增长到30%,发展十分迅速。随着牙齿矫正市场的飞速增长,各种营销违规问题也随之而来,许多牙齿正畸广告的内容,一边制造容貌焦虑,一边以免费、低价为噱头诱导消费者。

一些“免费正畸”诱骗消费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和口腔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在消费升级和颜值经济的双重逻辑下,“牙套经济”逐渐展现出强大的爆发力。口腔正畸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一项非常日常的消费医疗项目。但是也因为牙齿正畸,尤其是隐形牙齿正畸的费用高昂,所以当前我国的隐形正畸市场渗透率并不算高,并由此催生出了一部分“畸形”的牙齿正畸营销广告。某些商家经常会打出一些“免费体验”、“正畸补贴”的噱头来吸引甚至是欺骗消费者。

据媒体公开报道,有记者曾尝试联系了一家声称“招募100名牙齿不齐者,免费试戴隐形牙套”的正畸机构,但对方告知,“隐形牙套并非完全免费,后续出方案后,要在指定金融机构分期支付费用。”另一家机构则声称“7天快速整牙是公益组织承担了大部分矫正费用,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小部分。”当记者进一步追问消费者需具体支付多少时,对方称,“3000元~6000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般的牙齿矫正费用为6000元~3万元,一些商家以公益补贴作为宣传,可信度并不高。牙齿美容不是兜底保障类项目,少有公益组织提供援助。而且分期支付针对的主要是没有收入的青年学生,本质是诱导消费,还有部分广告其实是变相的网贷。此外,还有一些商家声称低价整牙,目的是先引流,成为客户后再通过各种隐形消费实现加价。”

口腔正畸属医疗行为 低价正畸不可信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正畸案例数量有310万例,就诊于全国近10万家口腔医疗机构,而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的注册会员目前仅有6000余人。这也就表示着“走进一家诊所,给你做正畸的很可能是个全科医生,他们可能只在医院短暂进修过正畸,有的人甚至可能并没有正规学过。”

此外,隐形正畸市场近两年还兴起了一股“隐形正畸DTC”的风潮,意图跳过正畸医生的环节,让隐形矫治器厂家直接面向消费者,以此手段来节省治疗费用,降低隐形正畸的价格。而这种销售模式有悖于口腔正畸的正规医疗行为,对牙齿正畸的效果和口腔健康本身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来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中国现存有效隐形正畸产品注册证125张,由104家公司持有。中金公司在2021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隐形正畸矫治器在中国属于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只需要在所在地的省级药监局进行注册,流程也较为简单,只需经过“申请-受理-获取结果”即可。 

据了解,正规口腔医疗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不少于5年系统、正规的口腔医学专业教育,并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实习满一年,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在有资质的口腔医疗机构注册后,方能在注册地点独立从事相应类别的口腔医疗工作。可当下的口腔正畸市场中,正畸医生水平素质良莠不齐,一些非专业的口腔医疗机构聘请的人员资质或资历不足,医疗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监管从严收紧 消费者仍需谨慎

针对正畸市场的乱象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加强监管,从严治理。2021年8月1日,中华口腔医学会就发布过关于坚决抵制口腔医疗美容乱象的声明,表示成立口腔医疗美容相关组织,对造成口腔医疗美容乱象的潜在因素加强行业监督。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度全国民营医院专项巡查行动的通知》,要求自2022年3月起,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全国民营医院专项巡查行动,引导医院端正办医理念、规范执业行为,严厉打击漠视和损害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今年7月,央视2套财经频道也曾报道了“正畸低龄化”的乱象问题,提示大众儿童不宜过早进行正畸。

然而,隐形正畸市场的增速和市场渗透率依然在飞速增长,与之割裂的是正规成熟的正畸医生数量不多,且增速缓慢。而广大消费者所能接受到的市场教育大多也仅限于品牌选择和价额对比的阶段,对于正畸医生的重要性认知尚不充足。所以作为消费者,选择牙齿正畸一类的口腔医疗服务时,不仅要考虑品牌和价格,更要注意正畸医生的资质和资历。(王莉霞)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