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海南三亚:抗疫培训兼顾

发布时间: 2022-08-15 10:55:09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面对传播力更强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的统筹协调下,短短数日,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1万余名医务人员集结海南。在奔赴一线抗击疫情的同时,援琼医疗队充分发挥技术指导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助力当地提升防控能力,并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万人援琼,一起战斗

8月的三亚,阴晴不定,雷雨频顾。8月10日清晨,一阵滂沱大雨过后,栗英和同事们坐上大巴,出发了。

栗英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消毒供应中心科护士长。此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统筹驰援海南的1万余名医务人员中,近8000人为核酸采样和检测人员。河南省共派出1232人奔赴三亚,其中核酸采样人员有1000人,来自省内的13家医院。栗英作为河南省援琼医疗队的一员,8月7日晚抵达三亚,翌日便投入战斗。各省援琼医疗队的到来,使当地核酸检测能力迅速增至200余万管/日,为尽早发现感染者并实现“四早”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就是负责核酸采样工作的。”栗英说,“根据三亚当地分配的任务,我们目前主要负责天涯区和崖州区下辖的3个社区的核酸采样工作。”

按照前一晚制订的计划,栗英和同事要在早上6时前到达核酸采样点,6时半开始采样。“当地潮湿闷热,因此采样开始的时间相对早一些。”栗英说。即便如此,两三个小时的采样工作结束后,大家已是全身湿透,“像泡在水里”,双手亦被反复使用的消毒液浸得发白起皱。

为了降低传播风险,核酸采样点根据风向设置在上风口。同时,为避免人员聚集,采样点根据当地居民人数合理设置。8月10日,台风“木兰”来袭,风急雨骤,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采样队队员们在临时搭建的遮雨棚里开展工作。

“我们负责采样中的技术环节,但要圆满完成这项工作,离不开当地工作人员的支持。”栗英说,比如需要信息采集员用手机将采样者的信息拍下来传至信息系统,这有赖于当地的志愿者。此外,对于部分高风险地区的居民,需要入户采样,这也需要志愿者带领采样人员上门。大家都穿着白色的防护服,是共同战斗在一线的“大白”。

边学边干,“非常给力”

到采样点工作后,栗英很快发现,当地的战友缺乏经验,个人防护知识和技能明显不足。“这些志愿者有的是当地社区干部、网格员,也有招募的志愿者,还有从其他地区抽调的下沉干部,绝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防护培训。”栗英说。

见此情况,医疗队当机立断,先对当地人员做好防护培训,经医疗队队员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岗。

培训从最基础的如何戴N95口罩开始。栗英告诉记者,当地人戴口罩大多不规范,并没有使口罩与面部紧密贴合,存在用手随意触碰眼睛、鼻子等不良习惯。

双手按压鼻梁,呼吸,做气密性检查……在栗英和同事们的指导下,当地工作人员照着样子学起来。口罩的松紧也很重要,一旦戴上,就要持续两三个小时,如果舒适度不佳,很难坚持。一开始,栗英经常要上手帮助对方调试口罩的松紧。

穿脱防护服更为关键。当地绝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接触防护服。医疗队队员在帮助信息采集员和引导员穿好防护服,检查合格后,再自行穿好防护服。“脱防护服可是个技术活儿,弄不好很容易在这个环节发生感染。”栗英说,由一名医疗队队员带领,每做一步,当地工作人员跟着做一步,旁边还有另一名队员帮着把关,尤其是刚开始的阶段,哪怕慢一点也必须规范到位。

栗英告诉记者,相比引导员,信息采集员的感染风险更高,“因为要用手机为每个人录入个人信息,距离近,接触的人也多”。鉴于此,队员们都对信息采集员格外关照,“比如,特别要注意提示他们手机的消毒管理”。

专业、耐心的技术指导,换来了当地工作人员的认可。“大家都学得非常认真,也很配合我们的工作。”栗英坦言,“面对病毒,大家多少会心存恐惧。但我们会告诉志愿者,感染的风险点在哪,怎样做就能科学有效地避免感染,因此大家很信任我们,很配合。”

“非常给力!”谈及国家援琼医疗队的支持,当地一位社区干部竖起来大拇指。业务上边学边干,双方也不断加深融合。社区工作人员专门准备了冰块为采样员降温,面对频繁光顾的雷雨,还为采样队搭建了临时的遮雨棚。

每晚一讲,入耳入心

8月9日20时30分,一场1.3万人参与的线上培训开始了。主讲人是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和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学员是海南各高、中、低风险区的网格员、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及各市县社区防控督导组成员。

记者了解到,为指导帮助海南当地严格落实社区防控措施,全力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海南工作组社区防控和消杀专家为全省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开展线上系列辅导培训,利用晚上时间,每天开展滚动培训和答疑,提高社区防控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当天是第一讲,题目是《社区防控工作人员防护要点与社区消毒要点》。“做好社区防控,首先要解决社区工作者的个人防护问题,这是第一位的。”作为社区防控领域的国家级专家,抗疫经验丰富的吴浩深刻认识到,要避免社区工作人员感染成为疫情的放大器,这对打赢社区疫情防控战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因此,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无论到哪里参与抗疫,吴浩必会开展培训,“第一课也一定是社区防控工作人员防护,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战胜病毒,必须科学应对”。

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吴浩根据两年多来参与社区防控的经历,总结出的各地在抗疫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第二部分则是互动问答,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解疑释惑,“是解决个性问题”。吴浩说,每次授课前,他会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当地防疫人员关心的问题,“虽然是授课,但内容必须接地气,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吴院长,还有个问题……”“吴教授……”已是22时,大家的热情不减,问题层出不穷。

“虽然是应急性的培训,但效果还是不错的。”吴浩说,培训虽然时间仓促,但由于是在实战当中,更具紧迫感,因此大家的积极性更高,学起来很投入。

经过几天的磨合,栗英明显感觉到当地工作人员的防护技能有了显著提升,“大家的配合度越来越高,气氛更融洽了”。

“现在,我们已经将培训工作作为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河南省援琼医疗队领队、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张健锋指着手中的每日报表说:“我们要求每个小组针对当地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加以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记者 张磊 实习记者 李诗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