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医疗互联网化“搜索”或成关键

发布时间: 2022-06-29 16:47:24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疫情加速催化的互联网医疗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医疗资源及技术的分布表现不均。相关资料显示,经济相对发达的华东、中南地区的医院最为密集,医院数量大约占到全国50%。而西北地区及欠发达中小城市的医院则较为稀少。

而另一面,比起庞大的患者基数,医务人员资源也呈现巨大缺口,医师工作负荷量大。根据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2021年7月13日发布的《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大约有100万个,卫生人员总数约1347.5万人。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7.4亿人次,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5.9人次和住院2.1床日。总体上,我国医务人员资源不足,医师工作负荷量大。

以上两条国情,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相遇了,搭上互联网这列快车的互联网医疗也随之迅猛发展。加上新冠疫情的催化,互联网医疗在两年内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范围的市场推广。

阿里健康2019年营收50.96亿元,2020年营收即暴增至百亿级,达到155.2亿元,2021年达到205.8亿元。2年时间营收翻了4倍。无独有偶,京东健康2019年营收108.42亿元,2020年达193.8亿元,2021年达306.8亿元。2年营收翻了近3倍。

医美的情况也在这个大框架之下,全国医美机构大约3万多家,主要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皮肤科医师大约20000多名,注册整形外科医师大约3000多名,但根据新氧数据,全国医美用户规模2019年即突破1000万人,预计今年将突破2000万人,市场规模增速高达20%,但医师资源严重紧缺。医疗包含医美的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诊疗用户四大习惯:看、评、搜、询

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说明需求端已越来越大范围地往线上转移了。对于需求端来说,互联网医疗有着线下不可取代的便利性和精准性。“有病上网问”成了当代很多人的看病习惯。好大夫语音问诊、微信视频问诊等方式不断崛起。除了必须线下完成的诊疗,需求端会花大量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咨询,作为消费医疗的医美需求端更是如此。

分析目前互联网诊疗用户大致有4大习惯:

一是漫无目的或被动地“看”。用户使用各种资讯平台和社交软件,在平时的信息浏览中看到感兴趣的广告,会点进页面查看,平台搜集到用户兴趣,又会智能匹配及推送相关信息。当用户看到匹配自己兴趣的信息,就会留意,产生进一步了解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机构愿意砸钱投放信息流。

二是互动性地“评”。用户在微博、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有互动区的平台浏览信息时,往往会关注评论区,看看其他用户的看法和评价,用户会认为这种评论更加真实,然后用“+1”“+10086”表达共鸣,或者做出自己的评价。因此和用户幽默有趣的互动也能增加用户好感度,促进转化。

三是有目的性地“搜”。当用户有特定疾病或求美需求,往往习惯于第一时间打开搜索引擎,搜索相关关键词。第一时间呈现在用户眼前的信息、匹配度高的信息、权威性高的信息,会占据优势,被用户优先查看。因此医生或机构作为内容生产者时,产出更有说服力、更有权威的内容,以及在发布内容时设置更优、更容易被检索的关键词都十分重要。

四是有针对性地“询”。当用户通过广泛查看和搜索,对相关疾病或求美方式有了一定了解基础,有可能会针对性地咨询,寻求解决方案。用户走到了咨询这一步动作,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其实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了,因为大概率已经是用户对海量信息筛选的结果。

字节加码做搜索,搜索是流量密码

事实上,除了第一大搜索引擎百度,阿里、新浪、腾讯、字节都一直在加码做搜索。字节曾先后推出过头条搜索、收购了互动百科、推出头条百科、快懂百科等业务,随后又将百科业务内嵌到抖音里面,扩大抖音大搜索体系。6月7日,又测试了一个新业务:识典百科。张一鸣曾在2019年说:“如果没有搜索场景的拓展和优质内容,头条的增长空间可能只剩4000万DAU。”

此外,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等社交平台,都设置有站内搜索功能。用户的搜索行为已经开始从搜索引擎迁移至社交等其他平台。前两年流行的段子“这届年轻人,拿微博当百度,把微信当电话,用B站来学习。”反应的其实事实。极光发布的《内容生态搜索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用户的搜索行为已经向内容平台迁移。

为什么大家都争相做搜索?据说,互联网届盛传一句话:“一个网站的流量80%都是由搜索引擎带来的。”搜索业务能带来流量,内容则能将流量留存在自家平台上。为了防止流量外溢,各大平台都在相互屏蔽彼此内容,百度搜不到抖音,抖音搜不到微信。

所以为什么即便医生不能带货了,科普内容还得做?因为“被搜索到”已经越来越成为触达潜在用户的关键。(王莉霞)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