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逝世
发布时间: 2022-06-09 10:39:23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辛育龄。图片由中日友好医院提供
据中日友好医院官方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辛育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7日22时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1982年,辛育龄被国务院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他确立了“患者至上文明行医”的办院理念,提出了把中日医院建成“现代化医院的示范、中西医结合的基地、对外合作的平台”的发展定位。医院建成、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1984年10月开院时,他主动辞去院长职务,甘愿做一名普通胸外科大夫。
“为更多病人做手术”
辛育龄出生于1921年2月,1937年参加革命,成为冀中军区卫生部的卫生员。
1938年参加八路军,分配到冀中制药厂负责制剂室。
1939年被派往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医疗队,在白求恩身边工作,负责药品器材供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至1942年,辛育龄任冀中制药厂厂长。在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部队里流行疟疾和疥疮,他带领职工和老乡上山采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方便战士服用,并研制了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朝鲜战争爆发后,辛育龄组织医疗队赴中朝边境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救治了大量伤员。
1942年,辛育龄由冀中军区选拔派往延安进入中国医科大学20期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48年任中国医科大学(原盛京医科大学)第三分校附属医院院长。1951年,被国家选派赴原苏联留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赴国外深造的研究生。1956年学成归国,主动要求分配到原卫生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为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工作,以便“为更多病人做手术”。
1970年,辛育龄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此后用针刺麻醉做了1400多例肺切除,成功率高达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针刺麻醉推动了我国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1979年1月和11月,辛育龄先后完成了两例人体肺移植。当时国际上仅美国和加拿大报道过人体肺移植,辛育龄团队的工作为世界肺移植手术提供了宝贵经验。
1988年,辛育龄与瑞典学者合作研究电化学技术。1989年,他成功发明了电化学治疗肿瘤、血管瘤的新疗法,被原卫生部批准为重大科研课题,并向全国推广。
“我们首先是为病人服务,从服务中学习”
“病人是我们学习的源泉。我们首先是为病人服务,从服务中学习,我同病人已建立了深厚感情。”辛育龄常常这样说。
面对危重或者病情复杂的患者,辛育龄敢于承担风险、收治住院;遇到经济比较困难的患者,辛育龄总是想方设法为患者减少开支;逢年过节,辛育龄都会到病房看望患者,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非亲非故的患者;工作之余抽时间逐一回复全国各地纷沓而至的求医问病信件。
八十年代,完成中日友好医院筹建任务后,辛育龄毅然辞职,重返一线医疗工作,继续服务患者。
80多岁高龄,他仍然坚持每周出门诊,参加科室查房;82岁还在亲自主刀做肺切除手术;86岁时亲自为患者做电化疗。辛育龄不仅为无数患者驱散病痛、带去健康福祉,还不断总结经验、开课授业,1958至1980年间共培养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并指导40余家医院建立胸外科,使之成为全国各地医疗中坚力量,惠及更多患者。
辛育龄经常说:“病人对我们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么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呢,这是何等的信任啊!”
他不但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开胸后,辛育龄总会要把手套洗一下,让手很滑,在触摸病人的肺时,动作极其轻柔。虽然病人在全麻状态,但一定会像病人清醒时一样对待他。他还说,现在胸腔镜手术,用卵圆钳夹肺的时候要轻柔,能不夹最好不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到现在,他的团队一直保持这个好传统,对于不切除的肺尽可能不去钳夹。
医者仁心,回首辛育龄同志的红医之路,“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就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记者乔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