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泸县震后72小时:心理救援

发布时间: 2021-09-22 10:58:10   |  来源: 光明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9月19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晴空万里。经过绵延数天的阴雨之后,阳光重新照耀这片土地。令人欣慰的是,连日来,多支心理救援队伍早就赶在阳光抵达之前,将深入内心的温暖、支持和陪伴带进临时安置点的帐篷,撒向伤员的病床。

第一天

惊魂未定

泸县震后72小时:心理救援

“绝大部分伤员都是老年人,突然其来的伤害使他们惊魂未定,又充满担心。”9月16日一早,西南医科大附属医院心理干预团队4名专家,兵分两路分别前往泸县人民医院和临时灾民安置点开展工作。黄烨、林敏两位医生早上9时左右即到达泸县人民医院,对27名灾后住院患者和家属进行了心理评估。

“晚上下着大雨,起来上厕所时,房子就开始摇晃,砖块接着掉下来,我赶紧往外跑,雨天路滑,摔倒后又被坠物砸到腿部……”一位腿部骨折的伤员回忆起受伤时的情景依然心有余悸;“我头上的伤口包扎好了吗?怎么感觉不舒服。受伤时血顺着额头流到我的眼睛里,会影响视力吗?”头部受伤的胡大爷总担心伤口没有处理到位,会留下后遗症;“闭上眼那个画面就来了,会不会发生余震?医院的房子就安全吗?”一位同样头部被坠物砸伤的女士出现了闪回现象,非常惊慌、无法平静……

黄烨、林敏对所有伤员挨个评估,一对一进行心理疏:耐心解释他们的伤情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引导他们将担忧表达出来释放压力,运用安全岛等技术帮助伤员减轻恐惧……还就每位伤员的心理状态与病区医护人员进行了交流,告知需药物干预病例的治疗方案和需要重点关注、观察的注意事项。考虑到伤员们后续可能会出现的失眠、焦虑等情况,黄烨给泸县人民医院提出提前增加相关药品储备的建议,以备不时之需。

羌丽娜、胡莎莎两位医生则先后来到龙脑桥中心学校、大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城北小学、泸县二中、城东小学、梁才学校、九曲河公园等安置点,走进每个帐篷巡视灾民的心理状况,并给予必要的安抚和疏导。在这里,老人、孩子、孕妇以及本身患有躯体疾病的灾民成为他们的重点关照对象。相较住院的伤员,这里的灾民心理状态相对稳定,他们更多的是关心眼下的吃饭住宿以及生活生产何时恢复。

除了4位奔赴现场的心理专家外。这一天,泸县“9·16”地震灾害救援指挥部紧急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组建了心理救援医疗队,紧急开通了8条心理援助热线。根据热线工作人员排班表来看,中秋节、国庆节均有专业人员值守,不停不休守护灾民心理健康。

第二天

安定乐观

泸县震后72小时:心理救援

“伤员们的积极乐观打动了我,无论伤情如何,几乎每个人都在表达信心和感恩。”心理咨询师舒兰说。9月17日下午,舒兰走进泸县人民医院为伤员提供心理援助,一天过去,伤员们的情绪状态已经较地震当日有了很大改观。胡大爷的改变尤其明显,他已经不再担忧和焦虑。尽管头上的针眼密密麻麻,伤口还会不时疼痛,但他一直念叨着:“所有人都在关心我们,感谢……”胡大爷的胃口也很好,他一边大口吃饭,一边对舒兰展示眼前的营养餐,“你看我们吃的有多好!”

正如黄烨所说,在突然遭遇灾害创伤之后,伤员在初期难免出现恐惧、紧张、担心害怕等负面情绪,但这些都是正常反应。随着应急救治等工作有序开展,大家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很好的保障,大多数人都会安定下来,情绪自然会慢慢平复,只有少数人需要在心理工作者的专业帮助下才能度过难关。

第三天

均有安排

泸县震后72小时:心理救援

9月18日上午,在四川省市县卫生应急联合指挥部的调度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泸州市精神卫生中心、泸县人民医院、泸县康复医院现场组建了由13名专家组成的地震心理·康复干预小组,对震后治疗区的32名患者进行了逐一评估干预和康复方案的指导。同时,临时安置点的心理援助点也纷纷设立起来。

“伤员们的精神状态都很不错,目前主要是关心自家垮塌的房屋怎么办,这些问题相关部门都有考虑和安排。”泸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泸县心理救援医疗队队长潘攀随队巡访了所有伤员。经了解,目前在院伤员的情绪状态比前一天又有进步,前两天一直处于焦虑状态的李女士状态也明显好转。潘攀介绍,这次巡访中发现3位患者存在轻度睡眠障碍,已经与管床医生分别进行了沟通,必要时开具助眠药物。

目前,伤情较重的伤员依然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救治,该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刘可智已经参与了多轮专家会诊,负责对重伤员的情绪、睡眠等问题进行评估和干预。“目前对重伤员来说,抢救生命和躯体治疗还是第一位的”,刘可智介绍,该院已经组成了5支心理救援小分队,一旦重伤员出现应激创伤等反应,第一时间进行干预。

除住院伤员和受灾群众之外,心理救援团队还对公安干警、医务人员、基层干部等群体展开了心理疏导工作。地震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投入紧张的救灾工作中连续紧张作战,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多重压力。“在他们工作告一段落时,或者轮班换岗的节点,容易出现情绪的起伏。我们已经做好计划安排,及时给予他们专业的心理支持。”刘可智说。(记者高艳坤 喻文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