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献礼建党百年:致敬中国整形美容事业先驱之张涤生

发布时间: 2021-07-09 14:10:12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序言: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国整形美容行业发展的道路上,有这么一群医学专家,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或者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美好追求,执着探索,追求卓越。

共产主义造就中国"整复外科之父"的无悔人生

1964年首创远红外线烘绑疗法

1966年完成中国首例断指再植成功

1976年完成中国首例颅面外科手术

1982年完成世界首例一次性阴茎再造手术

1996年完成中国第一例胸壁修复手术

1999年出版中国首部颅面外科学专著

……

以上出色的医学成就均出自我国整复外科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张涤生院士,在近70年的职业生涯里,张涤生做了很多别人不敢做的手术,并荣获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

张涤生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级及上海市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30余项,发明奖1项。1976年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99年国庆前夕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00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波兰科学院医学科研成果奖。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涤生在戴着颈托做手术

除了以上成就,张涤生最突出的医学贡献是完善了中国整形外科的学科体系,他打破整形外科传统的医疗观点,指出必须把组织器官缺损畸形在形态上的修整和在生理功能上进行最大限度的恢复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张涤生也被誉为“中国整形外科之父”。

张涤生获得的部分荣誉奖项

对于这些让人无比羡慕的成就、荣誉,张涤生只是淡淡的说:“我很自豪,在人生的几个重要时刻,都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1984年,张涤生在法国南锡大学医学院留有前总统密特朗笔迹的签名簿上签名

第一个选择,或许有些无奈,但也因为有了这个选择,青年张涤生在世界价值观的认识上向前迈出一大步。

出生于1916年的张涤生,在考取大学的时候,最初是想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做一名工程师。因受到同学的影响,顺便填报了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新成立的医学院口腔系,结果最后反而被医学院录取了。当时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的院系比较多,教授、名人不少,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受此影响,青年张涤生在大学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项抗日救亡学生活动,结识了地下党员,读了许多有关马列著作,了解红军万里长征和延安红色革命根据地,在政治思想觉悟有了新的认识,很快成为一名进步青年。

1937年无锡抗日救亡后援团救护队合影,张涤生为第二排右一

也因为张涤生有了较高的爱国觉悟,在毕业选择去向的时候,他响应进步青年应该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的号召,放弃了留校任教的安逸机会,前往贵州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开始从事抗日战争伤员抢救医疗工作。

第二个选择,张涤生奠定了扎实的医学基础。

1941年的贵州,还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贫困地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图云关作为当时中国战时最大的医学中心,却凝聚了一大批北京协和医院且留美回国的高级医师,以及世界各国医学专家志愿者,同时还带来了许多中外文医学书籍和最新最好的捐赠药品。在这样的环境里,张涤生可以专注埋头学习工作,不管眼鼻耳喉科还是皮肤科、骨科、儿科,各个科室都去轮转学习,由此奠定了坚实的医学基础。尤其难得的是,张涤生还得到了一流名师指点,包括中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奠基人之一的林可胜、师从美国整形外科前辈韦伯斯特教授的协和外科主任张先林、从英国留学回来的眼科主任李泰均等。在这期间,张涤生做了第一台双眼皮美容手术,奠定了普外科和整形外科的基础,为他后来成为战地医生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

1941年,张涤生在图云关救护车前留影

在图云关历练的第三年,一封来自印度战区远征军司令部的邀请信成为张涤生的第三个人生选择。这一次,张涤生没有太多犹豫,此时的他已经具备了独立开展外科手术能力,而且正值年轻又没有家庭后顾之忧,能够参加远征军到前线去历练,正是张涤生一直期盼的。

1944年,张涤生搭乘“飞虎队”C-47运输机来到缅北的密支那前线。张涤生凭着扎实的外科手术基础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被推荐到美军手术队成为一名正式的外科医师。在枪林弹雨的前线,大量的创伤急救手术给张涤生提供了普通外科医生难以获得的实践机会,同时张涤生作为一名战地医生,也在战火中锻炼了意志、性格、体能和胆量,终于成长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外科医生。后来张涤生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他认为正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战争洗礼的珍贵机遇,才能够在日后生活工作中,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淡定果断地处理各项紧急问题。

八年抗战,张涤生直接参加了四年。战后作为嘉奖,张涤生在1946年被推荐去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进修学院,师从美国整形外科先驱之一的艾伟教授,学习整形外科,同时获得美国医药助华会的奖学金资助。

初见繁华的美国,还是让张涤生这个来自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留学生着实吃惊。张涤生当时那种既兴奋又期待的心情,在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深刻的荡漾在记忆中。因为张涤生有较娴熟的外科手术经验,温和的艾伟教授破例让张涤生担任自己的第一助手。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友好简单的生活环境,让初来乍到的张涤生很快适应并融入了美国的生活。

除了医学专业学习外,西方社会的文化、艺术和生活百态为不到30岁的张涤生打开了美丽新世界。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欣赏冰上芭蕾和音乐会,费城交响乐团演绎贝多芬、莫扎特等伟大音乐家的交响乐作品极大震撼了张涤生的心灵,以致后来聆听交响乐成为张涤生终身的爱好。在美国学习期间,充满好奇心的张涤生还常常去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不仅丰富了见识,同时也看到了祖国与西方社会的巨大差距,直接影响了张涤生在第四次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择。

张涤生在费城博物馆前留影

1948年,张涤生的美国进修期限已到,摆在他面前的是两个去向,留还是回国?这一次,相比之前毕业分配的毫不犹豫,经过了多年生活磨练的张涤生,第一次产生了选择困难。毕竟留下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张涤生觉得两年的学习还不够全面,还没有拿到学位。但是,回国的愿望更强烈,因为在张涤生的心中一直坚持着“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特别是在亲身感受到祖国与西方发达社会的巨大差距之后。所以,当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向海外学子发出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号召时,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让张涤生决定舍弃工作岗位和刚开始的恋情,毅然登上回国的航船。

人生旅途看似漫长,关键的只有几步。走对了便是一马平川,反之则步履维艰。当年建议张涤生一起报考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的王汝熊,毕业后也去了美国,也改行成了一名整形外科医生,后来在美国私人开业,成为一个地道的美国百万富翁,在美国著名富人区的豪华别墅里养老至死。但是,这是张涤生想要的人生吗?

在张涤生回忆录里,他是这么表示的,“人的一生能有几回选择?我留恋美国的物质生活,但我更爱我的祖国。”

张涤生回到上海,此时已经是即将解放的前夜。随着国民党部队在前线节节败退,国民党的上海各机关人员都准备撤退至台湾,张涤生所在的上海国防医学院开始动员包括张涤生在内的高级人员去台湾。但是,这一次,张涤生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第五次人生选择,他与1941年在图云关工作过的绝大多数青年医师一起,拒绝去台湾,选择留在上海,参加新中国建设。

从此,张涤生为祖国奉献了毕生的整形医学知识,而祖国也为张涤生打开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951年,张涤生推迟婚事,再次奔赴前线,参加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张涤生在长春建立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整形外科的治疗中心,并荣获三等军功奖励。

1952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

1961年,担任广慈医院整形外科科主任。

1977年到1983年,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

198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9年,担任第十届国际显微外科学会会议主席。

2002年,担任第三届世界美容外科学术会议主席。

2006年,90岁高龄的张涤生,担任第五届OSAPS国际美容外科大会主席。

张涤生在第三届世界美容外科学术会议上发言

因篇幅有限,以上职务只是张涤生诸多社会履历中一部分。作为我国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颅面外科、淋巴医学的创始人,张涤生深知,这一切的荣耀与祖国息息相关。回顾人生的多次重大选择,无不是建立在张涤生追求先进的马列主义思想之上,才能让他在历经磨砺和艰辛时,能够矢志不移,在每一次的人生抉择时,都是以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健康幸福作为奋斗终身的方向。可以说,是共产主义造就了张涤生辉煌灿烂的人生。

1975年,张涤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凌燕)


参考文献:

1、《神在形外——张涤生传》张涤生、王文虎、方孟梅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2、《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张涤生传》魏娴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