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中国名医--王洪武

发布时间: 2021-02-24 16:50:19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王洪武,男,1963年4月生,祖籍山东。博士学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呼吸内镜专家委员会委员。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十佳(TOP10)呼吸介入治疗专家。被称为氩氦刀治疗肺癌“世界第一刀”,获2019年全国优秀呼吸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王洪武在长期科研和临床实践中提出肺脏介入医学体系的“123”创新理论:(1)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介入治疗体系,(2)倡导双靶区治疗理念,(3)遵循“三定”原则,采取适宜治疗方案。

其肺脏介入医学体系包括呼吸内镜技术和影像引导下的经皮穿刺和血管介入治疗技术,这一理念的提出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同。在煤炭总医院建立了专用的气管镜手术室、CT介入治疗室和导管室。培养了一支强大的治疗水平,在国际上最大的气管镜介入治疗团队。具有硬质镜、电子支气管镜和胸腔镜等,可开展各种内镜及腔镜下的诊治技术。在国内较早成立呼吸道梗阻急诊抢救绿色通路,每年接受全国各地的患者近千人。还可开展氩氦刀、射频、放化疗粒子植入和血管介入等多项技术。

而双靶区治疗系采取物理或生物靶区(局部治疗)与分子靶区(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行微创靶区治疗,如靶区物理治疗(冷热消融治疗、内镜下介入治疗)、靶区放射治疗、靶区化学治疗及靶区血管介入治疗。对不能外放疗的患者还可施行近距离放疗,对不能耐受全身化疗的患者可行局部药物注射或缓释化疗药物植入。

他在国际上首次制定出“海陆空”联合作战的方案,对气道内肿瘤通过气道(陆)进行内镜介入治疗,对富血管的肿瘤或有血管堵塞时通过血管(海)进行介入治疗,而对发生肺内或其他部位转移的实体肿瘤采用影像引导下的经皮穿刺(空)进行治疗。最早提出中央型气道的八分区方法和四分型方法,便于气道内肿瘤的准确定位(类似气道内的GPS),且通过大数据,发现气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好发肿瘤。创新应用“王氏硬质镜插入法”,可在5秒内快速插入硬质镜,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为病人的抢救赢得了时间,现已在全国推广应用。针对气道内或胸腔内的肿瘤,提出内镜或腔镜下铲切法、冻取法、热消融法(如激光、高频电刀、微波等)、钳取法等的适应证,快速祛除瘤体,或用光动力疗法祛除浅表或残余肿瘤,或用内支架撑开明显狭窄的管腔;而对肺内的实体肿瘤,则需明确生物靶区,在影像引导下采用热消融、冷冻、放疗粒子植入、化疗粒子植入等方法,控制肿瘤;根据血管造影情况,若为富血管,则可先行栓塞化疗,再做消融等治疗。对发生于胸腔外的肿瘤,则需根据转移部位,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发生脑转移,则需采用外放疗等。同时临床上还注重“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法,如气管内与气管外、血管内与血管外、胸腔内与胸腔外的联合治疗。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

近来又率先提出加速康复支气管镜(ERAB)的理念,为规范和推广呼吸内镜介入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洪武教授与《医师报》协作,创立了以专家个人命名的直播频道《医师报·洪武时间》,旨在为呼吸专业的同道打造一个专业的在线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已开播12期,每期观众达近30万人,受到广泛欢迎和高度好评。

近几年王洪武教授特别注重学生的培养,除每季度接受一期来自全国各地进修医护人员外,每月还举办一次为期三天的高级研修班,每月到基层举办一次手把手培训班,总计培训全国学员近千人。同时每周还开启一次网上手把手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呼吸内镜人才,在这次防控COVID-19的战疫中,许多学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洪武教授先后获部属医疗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八项,发表论文230余篇,主编专著23部,参编专著近24部,发明专利26项。获部属课题4项,基金课题4项,院内课题10余项。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病中心主任、上海瑞金医院双聘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际冷冻学会秘书长;亚洲冷冻学会副主席;国际内镜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协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光动力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肿瘤临床委员会(CSCO)光动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委员副主席;北京抗癌协会介入治疗委员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呼吸分会常委;北京激光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会评会首发基金评委;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国际呼吸杂志编委;中国内镜杂志编委;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编委等众多职务。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