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的磅礴后浪
发布时间: 2020-11-06 16:26:39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作为航空总医院的一名急诊医生,我参加120院前急救工作快2年了。选择这个压力山大的职业,只因曾经的非典战役,那些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让我对医者有了最纯粹的向往。
全副武装准备工作的张洲医生
考验总在猝不及防时到来。今年2月,正值新冠疫情高发期,我与同事参加了北京市朝阳区新冠疫情专项转运,主要负责转运新冠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有生死的战争,当时,全国确诊病例成百上千增加,不时传来危重患者死亡消息,说不害怕是骗人的,我的心里也忐忑。
作为转运医生,我的职责就是接到任务后,联系患者,核对信息,询问病情,做好判断,然后全副武装去执行转运,确保万无一失。
张洲医生等医院120班组人员奔忙在转运一线
急救工作紧张复杂,新冠转运更胜一筹。医生是转运组的灵魂,压力几乎爆表。转运组大多是年轻人,我们从每次开始前的物资、药品清点,设备、器械检查,到任务结束后车辆、人员的洗消,防护装备的更换,所有流程不容半点马虎。转运中,医生更是如履薄冰。病情平稳的要监护、吸氧,病情危重的要开放静脉,气管插管,甚至是心肺复苏,每一项操作,都慎之又慎。而厚厚的防护服、双层手套和护目镜,又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记得有次,一位20多岁的小伙,随时有生命危险。一路上,我紧盯他生命体征处理,还要时刻准备气管插管。在狭小局促的负压急救车厢内,急救操作更加困难,暴露感染风险更是成倍增加。我们就这样悬着心处理了一路,直到把小伙平安送达才舒了一口气。
这样的转运,每一天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高强度。我们一个班要连上24个小时,要执行六七次任务,常常会从早上八九点要一直干到凌晨三四点,有时甚至能从天亮再干到天亮。其间,休息几乎不可能,连吃饭喝水,也只能趁着车辆消毒间隙。一份盒饭,我们两三分钟就能吃干净。
转运中,我最难忘的是一家三口聚集患者。这家姥爷,曾去过武汉,但在小区排查时,选择了隐瞒;后来老伴发热咳嗽,还是隐瞒,自行用药处理;再后来,女儿女婿也有症状,扛不住了,去医院时,被作为疑似病例隔离了。因此,我们要转运剩下的姥姥、姥爷和3岁的小孙女。
那天到达患者家时,已经深夜两点多。60多的姥爷提着大包小包行李先出来,刚放好行李,就跟我说,希望等等再走,小孙女还在睡觉。说实话,我心里挺有气的,这么多人,就因为这一家子隐瞒,折腾到大半夜。但我强忍住气说,转运工作有严格要求,快下来吧。但姥爷依然请求,不得已,我只能忍气继续解释按时转运的重要性。终于,姥姥抱着小孙女出来了。可小女孩一出单元门,看见这阵势,哇的一下就哭了。孩子一哭,老人更是手足无措了。看着紧张无助的老人,还有哭闹的孩子,我的心一下就软了!抱过孩子,我耐心对老人说,咱们尽快上车吧,我让司机开稳点儿,路上还能哄着孩子再睡会儿。途中,我强忍疲倦,不时跟老人说说话,尽量安慰他们,缓解他们紧张恐惧的情绪,孩子也慢慢入睡了。顺利完成交接后,老爷子一个劲儿对我说谢谢,夜色里,我看他眼里,竟有一点隐约的泪光。
张洲医生荣获航空工业战疫立功奖二等功
一个多月的转运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但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最终,在我和同事努力拼搏下,我们圆满完成了转运任务。在新冠专项转运中,我院6名医护司人员,共执行新冠疫情专项转运任务59人次,转运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4人次,新冠肺炎疑似患者35人次,密接人员10人次,在初春北京的风雪兼程中,行驶总里程四千余公里。我们因此荣获了航空工业战疫立功奖二等功。
其实,我和同事只是奋战在抗疫一线广大青年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说,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我相信,正是全国千千万万和我们一样拼搏的青年人,汇聚成了抗疫一线的磅礴后浪。
我自豪,青春年少,有大把时间拼搏向上;我自豪,战“疫”一线,我是奔涌其中的90“后浪”;我自豪,华夏儿女有担当,国家有力量!
(本文由航空总医院急诊医生张洲口述 田琨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