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中国名医--张伯礼

发布时间: 2020-10-23 17:02:50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张伯礼,男,1948年2月出生于天津,籍贯河北宁晋,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中国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代表人物,“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推动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张伯礼作出突出贡献,他也为此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名中医”、“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在攀登医学高峰的路途上,他先后荣获吴阶平医学奖、第六届”树兰医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重大奖项。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擅长心血管疾病、血管性痴呆(VD)、中风、高粘滞血症的诊断和治疗,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他继承中医理论,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较深入地进行了冠心病心绞痛、血管性痴呆(VD)、高脂血症、中风及高粘滞血症的系统研究。临床上,他主张辨病辩证相结合,熟悉现代医学诊断方法,精通中医辩证论治,采两者之长,融中西医为一体,给患者尽可能好的综合治疗;重视方剂配伍,善用对药,开拓“处方行为学”研究新领域。20世纪80年代,他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20世纪90年代,他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自1999年,他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1世纪初,他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由此,进而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

在学术探索的历程中,张伯礼已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张伯礼主持的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连续三次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支持。从这些项目中,他也获得很好的回馈,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7项国家奖,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量级表彰。他还参加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主持和参加起草了全国《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等文件;还参与了基于肠道菌群中西医结合防治糖脂代谢性疾病的机制研究。除此之外,张伯礼发表论文723篇(近5年发表论文94篇,其中二区2篇,三区18篇,四区8篇,其他英文25篇,北大核心18篇,科技核心10篇,其他中文13篇),主编专著20余部。医学教育事业上,张伯礼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主持制定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制定世界中医专业认证标准。教学工作中,张伯礼长期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传承班当班主任。至今,张伯礼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提名奖。

张伯礼现为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专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

张伯礼先后受聘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大学协作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等职;任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首任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