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线下独处、线上‘热闹’”
纾解年轻人“社恐”关键靠“自疗”

发布时间: 2020-08-31 10:17:36   |  来源: 环球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认为自己“社恐”。据报道,在日前发起的一项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仅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享受独居独处,依靠手机建构和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在虚拟世界越陷越深。

社交工具升级、社交能力降级,是当下年轻人群体的一种生活交际尴尬。这种“社恐”心理不只表现为相关调查数据的高企,更有“线下独处、线上‘热闹’”的生活现实佐证。社交恐惧症在医学上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常发病于青少年或成人早期。不过,当下许多年轻人自称的“社恐”尚未达到疾病的程度,只是一种对社交回避、抗拒的负面情绪,但这种带有倾向性的社交焦虑,却需引发人们关注。

聚集、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常态现象,与人的本能天性、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进步、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年轻人也同样没有泯灭“交往”的欲望,只不过是将这种诉求倾注在了网上、借助于社交软件。一个“加为好友”就可将陌生人拉入朋友圈,能发微信讲的小事就不打电话,能打字说清就不发语音,该参加的婚宴以红包贺喜代替等等,正是这种手机依赖症,让该交际的现实往来变为虚拟。

年轻人热衷线上社交的热闹,非但不能消解“社恐”焦虑,反而会拉大与他人的心理距离。社会心理学家描绘出的“群体性孤独”现象,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家人在一起不是彼此交心,而是各自在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畅谈,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发言,听众在看新闻头条。

剖析导致年轻人“社恐”心理的成因,或不乏对单调生活经历和简单生活阅历的习惯成自然。比如囿于“自我轴心”式的溺爱成长环境,缺乏对亲戚、邻里关系等传统社会交往的体验,但归根结底却是与对线下社交的自信缺失、胆量缺乏和实践缺位不无关联。

纾解年轻人的“社恐”症,关键还是要靠“自我疗法”。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矫正年轻人的“社恐”心理,还是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社交自信、社交勇气和社交本领。首先,要消除“恐惧症”。社交不是不敢染指的洪水猛兽,而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常态。回避、抗拒不过是自欺欺人,唯有直面现实和积极参与,才能在社交实践中学会社交,这就需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掘自身优势,铭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扬长避短。

其次,要保持平常心。社交是平等交往、诚意交流和坦白做事。要友善地对待别人,多些乐善好施,在帮助他人时忘却自己烦恼、证明自身价值;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只要尽力了,不成功也没关系。找个倾诉对象,有烦恼一定要说出来。(张玉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