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三氧神经修复疗法可有效控制三叉神经痛
发布时间: 2020-05-07 10:42:27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日前,国际英文医学期刊“疼痛研究杂志”(J Pain Res)刊发了安建雄团队一篇关于三氧神经节注射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根据安建雄博士提出的“导弹+䉈弹“原理,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将低浓度三氧注射到半月神经节周围,通过对抗神经炎症反应和促进神经损伤修复作用,达到缓解三叉神经痛的目的。研究显示,半月神经节三氧注射不仅可以使多数病人三叉神经痛得以长期缓解,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神经功能损伤,包括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等具有修复作用。这项研究由北京,兰州、云南等多家医院合作完成。文章第一作者为安建雄指导的研究生高蕾,兰州市医学会疼痛分会主任委员李彤、西双版纳自治州州医学会疼痛分会主任委员韩卫江、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系前主任John Williams博士等为合作作者。
神经修复新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在国际英文期刊发表
三叉神经痛表现为头面部反复发作的刀割样、撕裂样或电击样等令人痛不欲生的疾病,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已有260多年的历史,目前流行的化学性(酒精和阿霉素)和物理性(射频和手术)神经干和神经节阻断术,不仅可以引起面部麻木和肌肉瘫痪,而且复发率高;微血管减压术则需要全身麻醉下开颅手术,也有一定复发率。
美国权威头面痛专家、杜克大学Liedtke博士参观安建雄微创手术
安建雄团队的这项研究始于2013年春,2018年发表了第一篇英文论文。文章发表后引起国际同行关注,美国杜克大学Wolfgang Liedtke博士和德国马尔堡大学教授Harald Renz博士亲临参观考察,Liedtke是美国著名头面痛医生科学家,同时也是杜克大学麻醉学系和神经内科双聘教授,拥有自己的神经生物学实验室。Renz则是德国临床免疫学会主席和一本国际顶级免疫学杂志副主编,已因此与安建雄团队开启了密切科研合作。
德国临床免疫学会会长、马尔堡大学Renz博士一行参观安建雄微创手术
可重复是研究科学性的基本原则,新的发现需要重复才能获得广泛公认和普及推广。为此,安建雄团队与兰州和西双版纳医学会疼痛分会同道开展了这项临床多中心研究,旨在证实此前的研究成果。这项多中心研究不仅吸纳了更多的三叉神经痛病人,还增加了疗效评价方法。在治疗方法上也进行了一些改进,如影像引导由放射损伤较高的CT改为放射性和费用都更低的C型臂;三氧注射部位由半月神经节内改为神经节周围,不仅大幅度缩短了手术时间,也避免了三氧注入颅内引起气颅的风险。
据悉,为探索不以牺牲感觉和运动等神经功能为代价的前提下控制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建雄就在我国著名疼痛生理学泰斗韩济生院士指导下,利用针灸原理,使用经皮电刺激方法探索无创手段治疗三叉神经痛,遗憾的是,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只能使不到三分之一的三叉神经痛病人获得满意疗效。为了寻求更理想的突破性治疗手段,安建雄随后进行了20年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其中第一个十年主要用于建立新型更接近人类三叉神经痛的动物模型;随后的十年则在这个模型基础上开展系列机理和治疗研究。与此同时,根据转化医学原理,对人类三叉神经痛持续进行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于国际期刊。研究内容除外疼痛外,已经延伸到认知功能和失眠等领域,机制方面也从行为学和超微结构延伸到分子水平。
安建雄团队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包括三叉神经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之所以表现为魔鬼般难以理解的疼痛,是因为患有这种疼痛的病人在脑和脊髓,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系统性超微结构损伤,这种损伤和相关疼痛与认知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化学或物理神经调控疗法逆转。以往流行的化学(酒精)、物理(射频热凝和机械压迫)性损毁和手术切断的方法,只能在牺牲其他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前提下,让疼痛得以暂时的缓解,疼痛不久恢复,最终发展成为痛性麻木,也就是疼痛依旧甚至更重,而其他正常感觉也丧失了。由于神经传导功能出现障碍,此时神经调控再难奏效,从而给进一步治疗增加难度。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难治性特点,虽然有众多方法可供选择,但远期疗效普遍不理想,以至于疼痛治疗曾被称为“三分治疗,七分关怀”。长期以来疼痛治疗缺乏原创性、突破性进展。三氧神经节注射治疗神经痛是安建雄为代表的中国医生对疼痛医学的一项原创性贡献。据悉,安建雄团队近年来彻底废弃了靠神经损毁和激素为主的治疗顽固性疼痛的传统做法,改为神经调控等新疗法,不仅大幅提高了远期疗效,副作用和并发症也显著降低。
据了解,主任医师安建雄医学博士系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副院长,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疼痛研究室主任,失眠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组长,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执行会长,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三氧医学学会的首任会长。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