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专访李兰娟:“外防输入”形势仍严峻,戴不戴口罩要因地制宜

发布时间: 2020-04-21 11:13:02   |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参加中国、新加坡两国专家对话新冠肺炎“阻击战”的视频连线访谈时,一头银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面对电脑摘下了口罩。

“这个会议室比较大,里面的几个人都经过检测体温、查验绿码,是健康的,互相之间也保持了足够的安全距离,那我可以除去口罩。”她说,但在来往人员很多的公共场所就必须戴上口罩,“戴不戴口罩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能麻痹大意,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她还表示,有几种药物,包括中药,对治疗新冠肺炎有效,“在感染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发展成重症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我们还需要继续发现、总结有效药物。”

为促进疫情防控经验的国际交流,澎湃新闻与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6日共同举办“中新专家对话新冠‘阻击战’”视频连线访谈节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临床主任苏安·华素(Shawn Vasoo),新加坡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传染病专科医生梁浩楠四名顶尖专家,解码两国的防疫经验,探讨全球抗疫启示。连线结束后,李兰娟院士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

学生上下学途中应避免到人多处聚集

李兰娟表示,武汉已经解封,国内疫情已基本控制,现在的任务是“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外防输入的形势还相当严峻,“这也是我近期一直关注的问题,怎样针对可能的输入做好应对。只有全球疫情控制了,中国才是安全的,只要有别的国家没有控制住,就还存在输入的可能。”

她认为,在严防输入的同时,我国的疫苗研发也要继续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等疫苗出来,再结合防控措施,即使有输入病例也不太可怕。”

专访前一天,73岁的李兰娟刚结束由武汉返回浙江后的两周隔离。隔离期内,她收到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寄来的信,学生们用工整的字迹书写了一封封诚挚的信件,向她表达敬意。李兰娟一一展读并回信:“疫情就是课堂,奶奶希望你们学会敬畏生命、尊崇科学、砥砺品德,刻苦学习……”

“全国很多地方已经或将要开学复课,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外接触史都应该摸清楚,保持校园‘干净’。”李兰娟提醒,同时加强通风、消毒,引导学生勤洗手、保持清洁,不要让外界健康情况不明的人士进入校园,“学生在上下学途中也要注意,不要到人多的地方聚集。现在对境外人员进行严格的隔离,社会上总体是安全的,但也不能大意。”

忆两赴武汉:对自己感染也有思想准备,但总要冒这个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1月18日,李兰娟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抵达武汉,研判疫情。2月1日,李兰娟带领医疗队再赴武汉,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救治危重症病人。

二次赴汉,“援鄂重症新冠肺炎诊治李兰娟院士医疗队”连续作战60天,直至3月31日返回浙江。团队以“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策略为核心,用“人工肝”、干细胞、微生态三大技术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ICU病死率显著下降,尤其是处于细胞因子风暴早期的重症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能阻断向危重症发展,大大提高存活率。团队关于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和研究成果还被写入国家诊疗方案。

“2月刚到武汉时特别紧张,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工作,后期好一点,能睡五六个小时。”李兰娟告诉澎湃新闻。回浙江后的隔离休整期,休息好多了,但也随时关注武汉的防控情况,远程指导一线救治及实验室工作,总结抗疫经验用于建言献策和国际交流,每天工作到十一二点,“工作着是美丽的,能为抗击疫情,挽救病人的生命做出贡献是最大的快乐。”

4月15日,李兰娟解除隔离后第一天就回到树兰(杭州)医院,投入高强度工作,深夜才离开办公室。

“抗疫工作已进入常态化,虽然还是忙,但心态轻松一点了,因为我们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李兰娟坦言,“去武汉时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可能被感染,带了些抗病毒的药,万一感染就尽早治疗。但作为传染病科的医生,为了救治病人,我们总是要冒这个风险。好在最后我们胜利了,浙江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这让我很开心,也很激动。”(陆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