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北京:基本卫生服务城乡全覆盖 村民不出村就享基本医疗服务

发布时间: 2019-12-31 11:19:33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门前一条河,蜿蜒而过;屋后一座山,陡峭崎岖。

山水之间,有一座去年才建好的乡村卫生室,这是密云区大城子镇梯子峪村卫生室。今年,村卫生室来了一位专职医生——52岁的河北退休医生王贵华。自此,村民有了健康守护者,老老少少有个头疼脑热,不出村就能享受医疗服务,再不用走出大山,赶到镇上去看病。

梯子峪村位于密云区清水河东岸山谷中部,村里只有80多户人家,247口人。年轻人很多到城里工作,留守在村里的100多口人,老的老、小的小,村里没有卫生室,看病成了大问题。城区启动多年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梯子峪村的村民更是不敢想。“新建改扩建村卫生室”“招聘村医”等“实事”的启动,给梯子峪村的村民解了忧。

听说北京招聘乡村医生,刚从河北承德一家医院退休的王贵华赶来应聘,在梯子峪村扎下根来。来到村里,王贵华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很快就有58名村民和她“签约”家庭医生,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残障人士,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新建的村卫生室配备有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越来越多的村民喜欢到王大夫这儿坐一坐,顺便量个血压。总有热情的村民给王大夫送来刚从自家地里摘下的菠菜、油菜、黄瓜,或者是一袋小米,几斤玉米面……这蔬菜杂粮,是对王大夫的欢迎,也是对“民生实事”的肯定。

不仅仅是梯子峪村。今年,本市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新建改扩建46个村卫生室”列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2016年,本市相关涉农区按照20至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可及的原则,梳理出有建设需求的村级卫生机构525个,至2018年底已完成479个。2019年,分布在四个区(昌平区10个、顺义区20个、密云区7个、怀柔区9个)的46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建设,达到市政府核验标准。此外,“为乡村医生岗位定向培养90名医学大专生、为80个偏远乡村每周开展一次巡诊”这两项被列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的项目也已全部完成。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与村民一样,城区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方便、可及、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2015年6月,东城区居民发现赵家楼胡同多了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边4.8万名社区居民“用脚投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年年攀升,去年达到了6.3万人次。今年6月15日,北京市启动了医耗联动综合改革,社区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增加慢病长处方病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持续增加。“预计今年的门诊量将突破8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熊卫红说。

更让居民高兴的是,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了北京同仁医院医联体的成员单位,“看眼病更方便了!”73岁的社区居民李森说。这是一名高血压病患者,医生建议她年年查查眼底。自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置了一台免散瞳“眼底相机”,李森查眼底再不用跑大医院了。“给我瞧片子的都是同仁医院的专家!”李森说,不仅看片,同仁医院专家还为居民“精准预约”,无论是黄斑变性,还是白内障、青光眼,“一准儿预约到这个领域的专家。”

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半年来,分级诊疗效果持续向好。像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增幅明显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呈现门诊服务向基层机构分流的良好态势,预计今年全市的基层诊疗量将比去年净增700万人次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在就诊医疗机构意愿方面,42.4%患者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39%选三级医疗机构就诊,患者首次将基层机构作为就诊首选,这表明患者对基层卫生服务信任增强,强基层政策收到良好效果,市民看病就医越来越方便。(记者贾晓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