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医德 行仁术
新时代下航空总医院人为健康中国谱写新篇章(一)
发布时间: 2019-09-24 10:24:45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在疾病预防治疗、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大家和人民好医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网健康中国走进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感受新时代下航空总医院人的担当与使命。
王东:作为一个医生,奉献是第一准则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对于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三科主治医师王东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天,王东在扎鲁特旗医院为五十多名脑瘫患儿进行义诊,并为他们制定精准、个体化手术方案及指导康复治疗。
王东算得上是航空总医院对口支援主力军中的得力成员,扎鲁特旗和敖汉旗是王东支援的主要阵地。在义诊的患者中,有一个因早产而导致脑瘫的患者,十几年来只能在轮椅上生活,家境较为贫寒,性格内向孤僻。王东向她及家属详细询问病情进行诊断,并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对脑瘫患者的定义是发育期脑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整体发育功能落后。家长应注意孩子早期发育中抬头、翻身、坐等动作是否与正常孩子相符合,尽早预防是关键。”王东介绍,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相对缺乏,人们能获取的医疗信息也很少,不管是早期预防还是发病阶段,患者都很难得到及时有效信息的治疗。
七月上旬,王东再次赴扎鲁特旗,为义诊的部分患者进行手术。“有些患者经过短时间的康复训练,摆脱了轮椅,能下地行走,看到他们给我发来的反馈信息,我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说起脑瘫患者,王东感慨良多,“脑瘫让患者几乎失去了他们与世界接触的触角,能够帮助他们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恢复正常的生活,做再多我也原意。”
王东真心实意地对患者好,也换来了患者的感谢和敬重。今年五月份,一名十三岁的脑瘫患者小景(化名),在父母的陪同下,找到王东。在这之前小景和家人辗转了沈阳、石家庄等多个地方求医,最终无果。经过交谈王东得知,小景也是从出生开始便不能行走,为了治好小景的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王东很快给小景做了脑瘫手术,手术后通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小景能够站起来,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路了。小景几乎每个星期都给王东发来自己的康复视频和身体状况,看着小景从轮椅上站起来,到自己完全独立地慢走,王东很是感动。“这个小姑娘和我还有一个约定,等她康复完全,她会自己走路来看我。”
精湛的医术,仁爱的医德,在王东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2005年王东接触脑瘫开始到现在,大大小小的手术做了三千余例。独立完成小儿脑瘫手术约23例,急重症脑出血、脑外伤手术约20例,以第一助手完成烟雾病脑血管联合搭桥手术275例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34例。
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对此王东毫无怨言。“只是很多时候会感觉对不起家人,儿童节我在给别的小朋友进行义诊,却不能陪在自己的孩子身边。”谈起家庭,王东有很多愧疚感,“但作为一名医生,奉献就是第一准则,不仅要自我奉献,整个小家庭都要奉献。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兢兢业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刘芳:我不是在看病,而是在“看人”
今年一月中旬的某个午夜时分,刘芳接到值班护士打来的电话,一个急诊患者胸口剧痛,还伴随呕吐症状。接到电话后,刘芳来不及多想,顶着寒冷的夜风迅速赶往医院。
这便是航空总医院心内二科主任医师刘芳的日常工作状态,因为常年诊治急诊患者,她几乎见过北京所有季节的凌晨午夜是什么样子。到了医院,刘芳根据患者的症状以及各种检查结果,诊断出患者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经过一系列抢救措施,患者终于脱离危险稳定下来,刘芳和同事们也长长地舒了口气。等刘芳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已经是凌晨五点多。
“急性心梗非常危险,而且患者也非常痛苦,他们有一种濒死感。”刘芳从医二十五年,见过的病例无数,在长期的实战中,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等及心血管内科危重病的诊治经验。在刘芳看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只是必要条件中的一个,能与患者耐心地交流,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也是作为一个好医生的标准之一。
今年上半年,心内二科来了四十来岁的患者,时常觉得腹部不适,后来演化成胸闷憋气。经过检查,刘芳确定该患者为心梗。但由于发现得晚,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该患者心尖部长了一个巨大的血栓,心脏内还长了一个室壁瘤,这种情况有非常大的猝死风险。
经过和患者的交谈,刘芳了解到患者从事和电脑编程相关的工作,常年熬夜,饮食不规律,吸烟喝酒,这些生活习惯都是发病的诱因。面对诊断结果,患者情绪低落,刘芳在将病情如实相告的基础上,耐心地开导他和安慰他,让患者能以更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进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的一位师长曾给我讲过,医生有三宝,手术刀、处方和语言。前两宝是医术,娴熟的技法,有效的处方,手到疾愈,药到病除,体现大医的‘精’。第三宝是医德,关爱的语言,温暖的安慰,春风化雨,如沐甘霖,体现大医的‘诚’。”刘芳说,医生时刻想到不是看病,
而是在“看人”,从病人的整体出发,在诊治病症的同时,还要感知病人的情绪,了解他们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状况,从整体的情况综合考虑,制订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长眠在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镌刻着一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刘芳也总时刻警醒自己,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着对病人的尊重和关怀,充分体现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新时代下好医生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邱志勇:患者的康复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
2016年底,邱志勇从神经内科调任康复医学科担任科副主任。初到康复学科,他便明白还有很多事情要等着他去做。对于三年之前的康复学科来说,这个科室算得上是所有科室中的“后进科室”,成立年份不长,医疗团队人员和资源匮乏。
在看清康复学科的整体状况之后,邱志勇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组建康复医学科病房。经过前期的筹备,邱志勇配合医院规划,康复病房在2018年正式运营,邱志勇也抓住机会组建了一支十余人的康复团队,积极为患者服务。
今年五月份,康复学科接受了一个来自兰州的患者。两年之前,这位患者脑外出血导致偏瘫,并引发了痴呆、癫痫等多种并发症。经过评估,患者有四肢僵硬、认知障碍,吞咽困难等多个问题,身体情况不容乐观。
“这是非常棘手的一个病例,因为患者身体长期处于非常糟糕的状况,治疗难度比一般的患者要大了许多。”评估之后,邱志勇迅速组建康复医疗小组,为患者制定康复治疗计划。由于患者本身情况过于复杂,邱志勇还请到中日有名的康复专家为患者进行会诊。
经过初期的康复治疗,患者的认知障碍有了很大的改善。这给了邱志勇和他的团队很大的信心,“其实对于这个病例我有很多顾虑,但我最终打消了这些顾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让患者康复这件事情上。”
一次又一次的评估,一次又一次的会诊,邱志勇和团队不断改进和完善康复治疗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康复治疗,患者能与家人正常的交流,并能做一些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事。“患者出院事感激地握着我的手,那一刻比任何时候都要宝贵,患者的康复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
虽然工作岗位有所调动,但邱志勇至今坚持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两个专业专家门诊,并结合两个相关专业,有效地开展神经康复工作。在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病、头痛头晕疾病等领域,邱志勇颇有建树,深受患者和同行好评。
“其实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积极的心态也非常重要,我们康复学科有专门的心里咨询医师,我也时常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就在前不久,一位十九岁的海上工作者,在出海时遭遇事故,导致脊髓损伤,下肢不能独立行走。正是大好的青春年华,遭遇如此大的变故,患者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情绪崩溃,几近抑郁。
刚开始做康复治疗的时候,这位患者配合并不积极。“我能够体会他那种万念俱灰的心情,心病还须心药医。”邱志勇时不时地去患者病房“串门儿”,和他分享最近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并从中鼓励和引导他,让他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康复训练。
时间一长,邱志勇和这位患者成了朋友,虽然年龄相去甚远,却无话不谈。在一次又一次的康复训练中,患者表现出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两个月之后,患者能向正常人一样下地行走,“前两天我们科室有篮球比赛,他还去给我当拉拉队呢!”邱志勇无不开心地说。
邱志勇兼顾临床一线和团队管理,也不忘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借助新开设的病房,实施CIMT等现代康复技术。近一年,康复医学科的CMI(疾病难度指数)高达1.69,仅次于ICU及神经外科。康复学科也从原来的“后进科室”一跃而成为“明星科室”。“为患者服务,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始终是我和我的队伍的宗旨,我们也将不断提高技能,不断创新,把更好的医疗服务带给患者。”(田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