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女画家的“泼墨人生”

发布时间: 2019-07-02 15:48:55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初次与陈兆娟女士交谈,便能够感受到她身上坚韧和乐观的品质。比起同龄人,绘画二十四年的她,似乎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我是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画画的,那个时候仅仅是兴趣。”陈兆娟说,家里人都喜欢研究字画,耳濡目染之下,她也逐渐对字画培养起浓厚的兴趣。十五岁那年,她开始学习素描,那个时候的陈兆娟一定想不到,这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素描之后,陈兆娟接触到了国画,尤其是泼墨山水的写意画让她最为喜欢。“不管是高洁的竹,还是脱俗的兰,一笔一划都代表着作者的精气神。”带着对写意画的热爱,陈兆娟开始学习国画。

学习的过程是辛苦的,整个大学时光陈兆娟不是在练习画画,就是在去练习画画的路上。“我六点准时起床,花非常少的时间洗漱,然后开始练习,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陈兆娟的生活在旁人看来很枯燥,但她自己却乐在其中,“因为热爱,所以不觉得苦,热爱就是最好的天分。”

1997年,陈兆娟大学毕业,迫于生计,她在桂林当地一家公司入职,做文秘工作。工作之余,潜心画画成了她的另一份“兼职”。在绘画技术逐日精进的同时,陈兆娟在理论学习上也不松懈,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佛学、艺术书籍,她读过的不在少数。

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的日子过了两年,陈兆娟毅然辞职,当起了一名职业画家。一开始最困扰她的,还是生计问题。当地有一个字画市场,每周末营业一天,为了能及时抢占到摊位,陈兆娟凌晨四点起床,打包好字画,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往集市。“那个时间段实在太早了,没有公交车,只能靠走路的。”

讲起这些往事,陈兆娟百感交集,她至今还记得自己卖出去的第一幅字画,是一幅猛虎图。“当时一下卖出去了七幅,赚了三十五块钱。”对于当时的陈兆娟来说,这已经是让她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了。但这种好事并不是每天都发生,低迷的时候,陈兆娟连续好几个周都卖不出去一幅画,饥一顿饱一顿地过着。

路漫漫其修远兮,生活的磨难并没有使她却步。2005年,陈兆娟离开桂林只身前往广州,开启了她另一段漂泊生涯,所幸的是,她的才华慢慢得到施展,生活状况也在朝好的方面发展。2008年,偶然的机会,陈兆娟进驻到深圳的一家艺术园区里,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其实我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的目标就是要当一名画家。”2011年,陈兆娟放弃国内安稳的生活,到美国进行交流学习。之后的一年,又在法国生活了近两年。她意识到,国画与西画,在根本上有所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我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完善和提升自己。”

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陈兆娟的心境也在慢慢发生转变,“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慢慢沉淀,变成了自持的稳重、内敛和淡泊。她尤其喜爱画兰,兰花高洁的品性似乎正是她对自我的要求。

在二十四年的绘画道路上,陈兆娟体会了百味人生,也造就了她坚韧和不服输的性格。回国之后,她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并先后在深圳和北京与人合作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教授国画课。

在陈兆娟看来,国画其实也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高深莫测的东西,在长期的推广下,它有可能变成一种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艺术它不是单一的和固定的,它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感受,感受每个人都可以不同,这种不同又造就了多元的审美艺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陈兆娟还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把字画拍卖的钱捐往贫困山区,给山区儿童用来买学习用品等,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目前,陈兆娟正在准备下一场的个人大型画展,“文化拿什么来表达?那就是作品,我认为好的作品必然蕴含了作者本人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态度,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位思想家,”陈兆娟说,“我希望自己是一名历史的记录者,也是一名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带着这样的使命,我会朝着更远的地方走去。”(田丽娜 毛圣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