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如何实现农村精准健康扶贫?蓝皮书称远程医疗或成新方向

发布时间: 2018-12-19 11:10:53   |  来源: 央广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救护车一响,一头牲畜白养;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一句农村流行的顺口溜反映了脱贫攻坚最现实的问题。

当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中国脱贫攻坚最大的“拦路虎”。如何减少农民群众因疾病带给家庭难以承受的额外支出,解决好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近日,由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部门联合发布健康城市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重大疾病成为横亘在贫困人口脱贫路上最大的症结,充分利用数字化远程医疗服务,推动远程医疗扶贫工作,有望成为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新方向。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要实现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同步奔小康,就必须找准贫困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

据国务院扶贫办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42%,远超其他因素。

针对农村健康问题,蓝皮书研究发现,农村优质卫生资源不足,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农村健康水平的首要因素。

蓝皮书指出,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试行到推广,虽然极大地缓解了参合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国贫困地区绝大多数基层乡镇医院,软、硬件条件差,很多基本的医疗设备,如数字X光机、彩色B超、血液升华分析仪都不具备,总体呈现出“买不起、修不起、没人用”的尴尬状况。

某些疾病在农村特定区域多发也成为一大制约因素。蓝皮书称,一些乡镇存在相当数量的人群共患某一种疾病,这是否与当地的工业布局、生活环境、水源、食品等基本生活生存条件存在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此外,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比例低、范围窄。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但是在实行门诊统筹的地区,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一般在20%左右,在乡村卫生院住院的病人,报销比例一般在70%左右,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药费不在报销范围内。

如何提高农村健康水平?蓝皮书建议,加强乡镇卫生院诊疗能力建设,抓住医疗扶贫的源头。让贫困地区人口实现“病有良医”,不必扎堆去城市大医院看病,在农村加强基层医疗力量,推进分层诊疗提体系,可以这既有利于遏制“小病变大病”,也能有效防范过度医疗。

同时,充分利用数字化远程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扶贫的精准度。通过加强信息体统建设,完善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远程会诊、资源共享的形式,缓解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资源不足,诊疗水平低,病人信任度小的状况,有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村精准健康扶贫还要充分发挥公益组织的力量,有效推动远程医疗扶贫工作。远程医疗实质上是传统医疗方式的有效补充,是传统医疗向电子化医疗发展的过程,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的优势,整合聚集“政府、社会、市场”多种资源,聚焦医疗扶贫。(记者梁爽、王晶)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