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宜昌: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域创建

发布时间: 2018-12-13 10:08:40   |  来源: 中国医药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今年,宜昌市以巩固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为目标,形成全城同创、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工作格局。2014年以来,宜昌市连续4年在湖北省食品安全年度工作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

突出责任治理

宜昌市把创建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摆在“六大民生工程”之首。

实行党政同责。2017年,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创”、部门共创工作格局。建立领导干部创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将创建工作纳入了全市综合目标考核。

投入保障有力。2015年,新增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编制287个,投入创建经费2.6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经费1.3亿元,并按照4份/千人的标准将食品抽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督促部门尽责。2016年,宜昌市委、市政府出台《宜昌市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制度》;构建“一乡一品、一村一业”食品安全产业集群。市文明办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市文明单位考核;教育部门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和中考命题范围;食安办、海关、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进口食品整治;食安办和公安部门搭建行刑衔接合作平台。

严格考核问责。2015年,宜昌市委、市政府出台食品安全考核办法,对查出的问题定人定责、挂牌督办、限期销号;宜昌市委、市政府出台创建工作问责办法,对在创建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严肃追责问责。

坚持科学治理

宜昌市积极改革创新,用科学手段治理食品安全问题。

构建检验检测体系。2014年,新建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组建三峡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同时,各市(县)成立综合性检验机构,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批发市场建立自检室。

实行全域网格化管理。早在2009年,宜昌市就探索将食品安全纳入网格化管理。目前,全市共划分食品安全监管网格324个,对接11100个社区、村网格及网格员。创建以来,通过网格员共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线索13万条。

打造智慧监管平台。2016年,建立起食品数据“一个中心”,电子监管、行政执法、应急管理、决策支持、内部管理、公共服务“六个平台”的“智慧食安”信息系统。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2014年起,宜昌市政府每年安排40万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项经费,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交流预警。2015年,宜昌市政府将全市136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哨点。

实施精准治理

宜昌市聚焦重点难点问题,以整治促创建。

加强源头管控。截至目前,宜昌市共制修订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259项,在1600多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行,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174个;探索实施“运输登记承诺卡”制度;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运行机制等。

严把进出入关。宜昌市农业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同制定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规范。2010年,稻花香集团投资18.3亿元,建设以农产品交易为主的三峡物流园,日交易量达5000吨以上,占宜昌农产品消费量的80%以上。

集中整治“三小”。截至目前,宜昌市已建成46个夜市集中消费区,城区共划定了20个夜市临时经营区,“三小”建档率达到98%以上,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达到97%以上,证照办理率达到98%以上,经营行为规范落实率达到95%以上。

聚焦监管难点。2017年以来,宜昌市共建设1000家放心早餐店;全市741所学校、幼儿园食堂“智慧食安E平台”与宜昌市云计算中心互联互通,社会公众可查询学校幼儿园食堂、商店超市食品采购、储存、加工、销售全过程。

推进社会治理

宜昌市激发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

抓好宣传教育。宜昌市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科普宣传基地和食品安全知识“五进”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创建、参与监督。

实施社会监督。开展食品安全“百千万”活动,招募165名食品安全监督员,组织1100名宣传志愿者进村入户宣讲食品安全,邀请10000余名市民代表深入食品企业感受食品安全。

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吸纳社会资金63亿元,建立了26个生产基地,兼并827家食品小作坊,集中管理3000多个食品小摊贩。(张志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