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肺癌诊治有了“上海方案”

发布时间: 2018-09-27 14:11:46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记者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近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在《外科学年鉴》上首次提出“全面微创3.0时代”理念,即以胸腔镜技术为载体,多学科参与,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术式、切口,尽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组织、肺功能、淋巴结,在最短时间完成手术,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疗效。肺癌诊治的“上海标准”就此诞生。

“上海标准”进入国际指南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每年肺癌手术量达到2000例,年门诊量超过5万人次,辐射圈从华东6省1市逐渐扩展至华中地区。在数量巨大的患者资源宝库中,科主任陈海泉领衔胸外科团队在肺癌微创理念推广、治疗方式优化、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累计有13篇次论文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被纳入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

针对浸润前肺腺癌患者手术方式,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指导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决定手术方式及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并划定早期肺腺癌行亚肺叶切除的精确指征。

“正是有了精确科学的指征,才实现了微创手术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免去了一部分患者因过度清扫或过多切除组织对脏器造成不可视的损伤。”陈海泉表示。

该研究成果在《临床肿瘤学杂志》刊发,同期述评认为“这是外科个体化治疗早期肺癌的重要进步”。2017年,该项研究成果收入EMOS肺癌诊治指南,并把这种用术中病理指导手术方式的理念和“上海标准”用于全球肺癌临床工作实践。

“瘦身改良”术前检查项目

据上海申康医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肿瘤医院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国际水平10%以上,同时该院多年来药占比低于20%,是上海市属医院中最低的一家医院。

以往,肺癌患者术前要做一系列检查,如支气管镜、头颅核磁共振、骨扫描等,来明确肿瘤大小、位置、性质及分期。团队在研究中发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比例不到1%,应该有选择地进行检查。因此团队划定了一个标准:患病年龄轻、有临床症状、术前血清CEA含量明显升高的患者,需接受骨扫描检查,其余患者可以免于该项检查。而经CT诊断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若肿块中包含磨玻璃成分且支气管镜检查后没有异常,这批患者术前就没有必要接受支气管镜检查。

术前检查的“瘦身改良”为医疗费用做了减法:仅肿瘤医院胸外科一年,有近700例早期肺癌患者省去支气管镜(800元/人)和骨扫描(1000元/人)检查,直接减少检查费用近126万元,节约患者术前住院时间超过700人/日。

该研究成果自2012年起在全国2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开展,每年受益患者逾万人。专家预计,采用这种个体化的诊断策略,每年可节省医疗卫生支出2000余万元。

绘制非吸烟患者基因图谱

数据显示,在肺癌新增病例中,不吸烟的女性比率正在大幅上升。不吸烟的女性为何会得癌?是PM2.5惹的祸,还是二手烟的原因?

团队将202例非吸烟肺腺癌患者样本进行集中,对EGFR、KRAS、HER2、ALK突变以及最近发现的ROS1基因融合进行了检测以及临床相关性分析,成功建立并绘制了“非吸烟肺腺癌人群中关键的致癌基因突变谱”,这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全面和前沿的非吸烟患者致病基因研究图谱。研究团队还指出,不吸烟肺腺癌患者中近90%存在已知驱动突变,是潜在靶向治疗的获益者。(特约记者宋迪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