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上海 引社会办医入“健康”轨道

发布时间: 2018-09-26 15:13:40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上海市普陀区有个特别的健康共同体:牵头单位是一家社会办医疗机构——上海天佑医院,其对接桃浦镇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辖区内敬老院、福利院等11家健康产业相关单位。这个健康共同体虽只成立一年多,却以服务老年患者、康复病人和为贫困尿毒症患者提供医疗救助等举措,得到桃浦镇居民一致好评。“为区域医疗补短板,就是给自身塑亮点。”上海天佑医院院长蔡剑飞的想法,与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会长闫东方不谋而合。

上海社会医疗机构共2240家。今年7月,上海出台“健康服务业50条”,重大战略方向之一就是建成和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一定社会影响、一定品牌特色的高端化、国际化社会医疗机构,建立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公立和社会医疗机构互补发展、有序竞争的多元化办医新格局。那么,上海如何引社会办医入“健康”轨道?

设好“航道”,铺好“轨道”

蔡剑飞来自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在公立医院做了多年医院管理者,为何决心开拓新领域?“政府鼓励支持社会办医,做好规划、找准定位,大有可为。”他认为。

同样,原本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副院长的丁罡,去年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担任副院长。“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与日俱增,无论专业技术还是服务流程、就医环境、人文关怀,我们都要对标国际水平,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需求。”丁罡说,在上海,高端现代医疗服务业雏形已现。他建立肿瘤中心就是打造“试验田”:收治复发转移或疑难肿瘤患者,由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组成10人团队,全部来自三甲医院,多学科会诊、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医生围着病人转”,并让患者和家属详细了解治疗进展、共同决策,“我们探索最新技术与服务模式,希望发挥鲶鱼效应和杠杆作用,撬动未来更大变革”。

高端引领同时,也要基层补缺。今年“长护险”全市试点,各区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长期医疗护理,越来越多护理院、护理站应运而生,社会办医成为重要支撑力量。长宁区的文杰护理院院长张惠琴告诉记者,该院2014年成为上海居家护理服务试点机构,持续培训护士和护理员为社区老年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今年,该院成为“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可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常用临床护理43项服务。

“上海把加快发展社会办医作为扩大民间投资、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推进。”闫东方说,社会办医既要设好“航道”,也要铺好“轨道”,才能全方位发展。

“合作之桥”接通绿色通道

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明确支持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基地,萌芽已现。

今年年初,闵行区与4家运行模式成熟且具代表性的社会医疗机构签约共建医联体,补充区域儿科、康复、检验等专科资源。其中,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作,筹建教学基地。“我们医院科研教育仍是短板,希望在医学院校支持下加强人才教育培养,致力成为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三级专科医院。”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院长项耀钧表示。

合作带来双赢,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院长刘卫东对此深有体会。该院以严格标准引入优质医生集团,促进各学科发展:神经外科从1个专科团队发展至7个,放射、检验、麻醉、重症医学同步提升。“若按传统方式,如此人才配置或需几千万元,但平台化建设解决了问题,也让医生集团释放能量。”刘卫东说,优秀专家资源应全社会共享,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机场”。

与该院合作的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创始人宋冬雷坦言,如此“优质机场”太少,除管理理念外,医保和商业保险应形成互补,但目前我国商业保险对劳务的支付仍很缺失。

截至目前,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270家,医保开放度越来越高。闫东方认为,医保不再是上海市社会办医发展主要矛盾,应着力推进社会医疗机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开展国际标准认证,加强与商业保险合作,打开更多绿色通道。

“3D导航”走出康庄大道

“健康服务业50条”出台前,上海市已多策并举,为社会医疗机构执业提供支撑,支持设备技术准入。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秘书长李立新介绍,上海市编制医疗机构审批办事指南、发布医疗机构设置指引清单,在浦东新区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

而更令人期待的是人才流动。多位采访对象均提到希望在公立医院推行全职、兼职等不同执业方式;社会办医机构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只要符合相关政策,就可享有同等优惠政策。

当然,行业规范自律是“生命线”。从2012年开始,上海市开展以“管理、质量、安全、服务”为标准的社会医疗机构星级评审,目前有21家单位成为四星示范医院、48家单位成为三星达标医院。但6年来,“五星医院”一直空缺。“若不能达标,宁缺毋滥。”闫东方说,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适用性强的社会医疗机构评估评价制度,通过严格、公正的行业自律,提高社会医疗机构的诚信度,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行业准入,健全社会医疗机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政部门、质控中心、协会商会的积极作用,建立全行业综合监管和评价机制。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认为,建立完善社会医疗机构评估评价制度,可与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制度互为补充、互相衔接,促进所有性质和类别医疗机构评价评审工作,推进社会办医发展和医改深入。

“政策支撑扶持、行业规范自律、科学评价监管,形成‘3D导航’,才能让社会办医走出一条康庄大道。”金春林说。(特约记者宋琼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