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唐红:早筛早诊早治 别让丙肝成为“隐匿的健康杀手”

发布时间: 2018-08-31 10:45:36   |  来源: 新华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的流行现状也不容忽视。”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唐红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我国约有1000万的丙肝患者,由于具有高隐匿率、高慢性化率等特点,丙肝常被称为“隐匿的健康杀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唐红接受新华网采访

丙肝具有“三高”“三低”特点

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可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唐红表示,虽然我国有1000万左右的丙肝患者,但由于该病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公众普遍对丙肝的知晓和重视程度不足。

她指出,丙肝的“三高”体现在隐匿率高、漏诊率高和慢性化率高。丙肝感染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一些人是在接受体检或者术前检查时才发现得病,还有部分病人直到出现肝硬化甚至肝癌时,才得知自己患有丙肝。

在感染丙肝病毒后,大约80%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如果不接受规范治疗,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很大。对此,唐红表示,无论是从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危害,还是从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来考虑,丙肝都是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然而,当前公众普遍存在对丙肝的认知率低、就诊率低和治疗率低的情况,如何进一步提高公众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对于丙肝早筛、早诊、早治的意识,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实现丙肝早筛早治仍需克服多重挑战

丙肝病毒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病毒,直到1989年才被正式发现和命名。在之后近30年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懈探索,现在丙肝已经实现临床治愈。唐红解释,所谓“临床治愈”就是指清除体内的丙肝病毒,让疾病发展得到控制,这也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治疗丙肝时的主要目标。

对于早期丙肝患者,一旦清除体内病毒,病人就不会发展到肝硬化、肝癌;对于已经发生肝硬化的丙肝患者,清除体内丙肝病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病情进展,比如避免代偿期肝硬化向失代偿期肝硬化(也就是肝硬化晚期)发展,以免严重危及生命健康。唐红提醒,对于已经出现肝硬化的患者,即使清除了体内的丙肝病毒,也需要定期随访,及时监测疾病进展。

《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丙肝等病毒性肝炎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长期积累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基数较大,急性病毒性肝炎时有发生,传播风险依然存在。在唐红看来,单纯实现丙肝的临床治愈还不够,只有不断提高丙肝筛查率、就诊率和治疗率,才能筑牢丙肝防控防线,巩固当前防治成果,同时不断降低疫情流行水平。

“要做到丙肝的早筛查、早治疗,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疾病的知晓率,提醒高危人群要进行筛查。其次,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要掌握好丙肝的发病特点和诊治流程,及时、准确地诊断,还要建立很好的转诊机制,让患者在专科医生处得到合理施治。第三,尽管我们现在有了很好的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如何提高治疗覆盖率、实现规范治疗,也是一大挑战。”唐红说,实现规范诊疗需要结合病人基线病毒载量、肝功,肾功,是否合并用药等个体情况,为其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治疗方案,并按照国内外指南和规范的要求开展规范化的临床治疗。

泛基因型药物有助提高丙肝治疗覆盖率

丙肝病毒主要分为6种基因型,我国有超过一半的丙肝患者属于1b型,而在不同地区,丙肝病毒基因型的分布也不尽相同。唐红举例,四川丙肝患者的病毒基因型以1b型为主,占60%左右。而在与之毗邻的重庆,超过半数丙肝患者的病毒基因型为3型。

过去,由于丙肝病毒基因型复杂,给诊断、治疗带来了一些困难。“目前治疗丙肝的直接抗病毒(DAA)药物,从基因型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因特异型药物,即只对某个或某几个基因型有效;另一种是泛基因型药物,对于1-6型基因都有效或者对基因型混合型患者有效。泛基因型药物的出现为丙肝治疗提供了更为简化的方案,在提高治疗覆盖率上也更具优势。”唐红说。

如今,中国正在朝着消灭病毒性肝炎的目标大步迈进。在唐红看来,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让丙肝患者能够得到临床治愈。在规范化治疗中,也包括给病人使用安全、有效、方便的药物,提高治疗率。其次,建议通过医保报销、社会救助等方式,不断提高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只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媒体、企业和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我想‘天下无丙肝’这个目标终将实现。”(袁馨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