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国家卫健委高卫中谈中非卫生合作发展的三个维度

发布时间: 2018-08-24 15:01:54   |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2018年8月17日至19日,中非卫生合作高级别会议暨第三届北京健康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从1963年向非洲国家派遣第一支医疗队以来,我国与非洲国家的医疗卫生合作已经持续了55年,为提升非洲人民的健康水平做了不懈努力。中非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了哪些合作成果?中国医学事业的进步在哪些方面推动了中非公共卫生合作?就相关问题,我们采访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高卫中。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高卫中接受中国网专访。摄影吴静

中国网:高主任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我国向非洲国家持续提供医疗援助已经有55年。55年来,我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哪些医疗援助服务?经过医疗援助,非洲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哪些提升?

高卫中:我们国家对非的医疗合作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卫生基础设施,主要是一些规模医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55年建了大概有130多所医院,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派遣医疗队。大概世界上55年都不中断的一个卫生合作项目,恐怕也就是中国向非洲派遣医疗队这件事。刚才如你所说,从1963年到现在没有中断,并且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随着中非两方的成长、变化,在不断深化内涵、不断提高水平,这是非常非常宝贵的成果。

第三,我们在传染病防控方面也深入进行了合作。比较显著的例子就是2014年非洲埃博拉疫情爆发,人们记得住是近期发生的,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我们中国的政府、中国的军队、中国的医疗卫生人员响应非洲的需求,踊跃的到非洲去参与、诊断、治疗,摸清规律,寻找防治对策,与非洲同行一起,和国际社会一起,这些事情非常非常的值得大书特书。

另外,我们在妇幼卫生方面,帮助非洲降低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做了大量的工作。从2020年前实现当时的MDG(千年发展目标)这些目标,我们帮助非洲投入了很多资源。在新的世纪,联合国又做了SDG(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样的规划。设立了SDG的目标,同样人均期望寿命、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路占据了重要的指标。中国政府一如既往还是在做这个方向的事情,取得的成效也非常显著。

最后,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或者非常基础的一件事情,我们几十年来做了大量的培训和医学教育,帮助非洲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不论是学历教育,还是学历后教育,(培养起来)大量的医学人才。人力作为卫生服务最基本的要素,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关键,所以概括起来说这些方面。这些合作取得了卓越的政治效益、健康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网: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将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列为“中非十大计划”之一,明确将继续派遣医疗队、开展医药产业合作等方面列为计划。两年多来,中非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了哪些合作成果?

高卫中:习近平主席在约翰内斯堡提出的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我认为是新时期中非合作内容的加强和提升。概括起来说,习近平主席承诺,我们要帮助非洲建设100个医疗合作项目,100个妇幼项目,1+5+1或者1+5+N的传染病防控,帮助非洲建设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帮助非洲建设成体系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当然,永远不会被落掉的还有卫生人力的培养,有一个“12万+15万+50万”项目,有奖学金项目,有帮助非洲培养各个门类的人才,包括卫生人才的项目。这个计划里面,在卫生合作领域,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们派出了很多批次的专业的、高水平的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帮助非洲建立实验室规则,培养实验室人员,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们帮助非洲CDC做基础设施建设。在传统医疗队合作的基础上,我们试验并且推行了医院对口合作,就是一个中国医院,一个非洲医院,我们医疗队进驻的医院,帮他进行重点学科的建设。你像广东的疾控中心在加纳,做中加的心外科中心、心脏中心,河南的疾控中心帮赞比亚做腔镜中心,还有类似的口腔的、妇幼的、重点学科麻醉的建设。我们正在非洲建设若干个中医中心,就是把中国人们喜欢的传统医药学的精华,也向喜欢传统中医药的非洲进行传播。

再比如说我们派出短期医疗队,像急需要解决问题的这些国家派出白内障手术队。习近平主席提出这个计划之后,我们做了一些改革的探索,我们认为都是卓有成绩的。中国网:本届大会的召开,对未来中非卫生合作和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将有怎样的意义?

高卫中:这个会议是非常重要的会,我们花了4年的功夫做这样的工作。那么现在看来,成果开始逐渐呈现,一方面中国和非洲在产业合作方面的互相了解更加深化,原来我们健康产业界的人员,或者企业也好,或者是行会也好,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什么,不知道他们禁忌什么,不喜欢什么,所以这个是巨大的障碍,通过会议上的交流和会议底下的交流,我们认为产业界之间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第二个,已经出现了贸易的提升、投资的增进和生产本土化,我们中国已经有十几家企业在非洲落地生产,同时我们都知道非洲的工业化进程,最近这些年来蓬勃发展,非洲大陆总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在两位数,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都是非常好的国家,同样它就带来了需求数量和结构上的很大变化。

总体来说,我们对于非洲的认识在加深,非洲的投资生产的机会在增加,我觉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在这个方向上有一个总目标不要忘了,就是把中国医药行业工业化的经验传播到非洲,帮助非洲人提高自身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促进卫生产品科技性和可负担性,为SDG目标的早日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个是总目标。

中国网:本届大会的专题论坛的议题之一是,关于中非公共卫生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您认为未来中非卫生合作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高卫中:我自己认为有三件事情必须重视。第一,非洲和中国伙伴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国人需要更多的了解非洲,不仅仅是数量,而且在精确度上也要增加,我们了解这样一个国家的情况,我们可能还需要了解一个省或者一个城市的情况,我们如果跟哪一些机构合作的话,我们很可能还得需要了解机构的有关情况,这是专业合作。那么更宽、更大的框架是,比方说文化传统、法律、历史、宗教、意识形态,还有人文,从大的说到小的,人文的一般习惯,我觉得要增加了解,增加了解才能进行更好的技术合作、政策合作,才能更顺利的推进贸易投资和生产本土化。

第二,从问题和挑战来说,是缺乏比较专业的咨询和服务机构。我们去非洲做一些探索性的事情,一般是我们自己根据有限的信息进行设计和讨论,没有一个机制,有人或者有组织,或者有一种渠道得到准确、专业性的咨询意见,像这个挑战在非洲急需的药品和其它耗材、器械的本土化生产方面,表现的非常突出,因此我们恐怕需要比较专业、成系统的咨询服务。

第三,我尤其是觉得,我们对于非洲在医疗卫生服务,对于医疗卫生产品有关的法律规定、标准,以及它监管的办法,仍然了解的不多,办法也不多,所以我觉得这些障碍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或多或少都会发现出来。

中国网: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您认为,40年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有哪些发展变化?

高卫中:从40年来卫生发展的成果看,我们简直可以用辉煌来形容。举个例子,我们现在人均寿命已经到了76.8岁。有些健康结果我们没敢预计到那么好,像新生儿死亡率,十多年前,我们还在千分之二十六上。我记得后来定了一个目标是千分之二十二,结果很快就完成了,并且现在我们新生儿死亡率我记得只在百分之十几。在很多地方都已经跟发达国家完全一样,新生儿死亡率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不仅表明新生儿的状况,更多的是一个温度计,测量的是卫生体系的好坏,说明我们卫生体系发展的非常好。

第二,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基本的医疗卫生国家政策。从医疗保障适应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改革原来的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制度,实现了现在我们的社会医疗保障覆盖率到96%左右,这个成果令人非常难以置信。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更是在40年来发展的极快,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医疗水平提高的非常快,这真是拜改革开放所赐。专业技术服务如果没有国际交流,没有频繁的技术上的交流和合作,那想提高快是不可能的,闭关锁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你知道外国有很好的技术,你也没有条件做。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医疗技术方面的提高,我觉得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

当然,我们整个卫生体系发展壮大,我们的医生数量在过去1000个人里面不到2个人,现在40多年来,1000个人当中到了2.2人,这是很不容易的。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医生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是很大的,我们中国所需要的卫生人力基本能满足需要,我们现在全国应该是有800万名医护及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也是非常大的成就。

再说,从药品生产保障体系,我们国家建立了门类齐全的药品的供应体系,从研发到制造到分销到使用到评估到监管,这一套体系基本成型,当然它有健全的问题,有提高水平的问题,但是一个国家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本来就很不容易。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以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有的已经销声匿迹的,有的你平常感觉不到,它发生的频率非常低,已经不对人群造成威胁。反过来,过去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像我们说的几大慢性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这是需要新的政策、新的对策、新的投入来对付这样的问题。总而言之,我自己觉得这个是非常令人骄傲的这么一段发展历史时期。

中国网:未来,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的推动下,中非在公共卫生领域还将开展哪些合作?

高卫中:中非卫生合作我觉得应该从三个维度来看。一个应该是更宽,就是中非卫生合作的范围不要只局限在现在,要根据非洲的需求和我们的能力拓宽合作的范围,比方说我们现在能不能增加关于非洲的慢性病方面的合作。据我所知,在东非高原消化道肿瘤是比较高发的,而我们中国恰恰有消化道肿瘤筛查、预防、控制、治疗这样的经验,有一些开始严重影响人们的慢性病,像糖尿病、高血压,在非洲一些城市是比较普遍的,那我们可不可以开展这样的合作。

另外,很重要的一个革命性的技术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医疗卫生”这个能不能纳入我们中非合作的范畴,我认为如果非洲的卫生体系要得到快速的强化,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所谓说的弯道超车,就是大力的引进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和医疗卫生联姻结合才能比较快的强化非洲的卫生体系,使最偏远地区的穷人都能有机会用得上最好的医生,所以我觉得这方面也可以大力加强合作。这是一个宽。

再一个唯度,我觉得是高。我们过去的合作比较局限在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大家都知道医学的发展比服务能力高一层的是教育能力,我们能不能让中国的医疗卫生教育机构和非洲的医疗卫生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大力的培养非洲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各个门类、各个层次的,中国培养从赤脚医生开始一直到专科医生,不同级别医生的经验,在非洲加以修订、加以落地,这是往高的方向走。当然高的方向还有,比方说能不能进行联合科研?举个例子,一些中国和非洲共同有的肿瘤,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科研能力拿过去,和非洲的同行、非洲某些大学的研究所、某个大学的医学院一起,研究它的发展规律,研究它的临床特点,研究非洲的治疗方式,我觉得这种联合科研或者是科研合作应该具有巨大的前景,这是所谓的高。

还有一个是深。有些合作是比较松散的,比较粗放的,那我们能不能通过更加紧密的、更加深入的合作增加我们的合作内涵,提升合作水平,我觉得这上面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讨。举个例子,我们能不能把中国医院管理的经验和非洲的实际结合起来,在非洲推动一些医院建设,不只是盖房子,不只是派人在那儿提供服务,而是和非洲人一起管这个医院,一起探索在非洲的各种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条件下办好医院、管好医院的途径。当然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深化,我是研究卫生政策的,研究卫生政策的人知道,一个国家如果有比较好的卫生政策,他的卫生体系才能强大,所以进一步从政策出发强化卫生体系,这方面中国具有丰富的经验,我觉得是可以进行比较深的合作。

总体来说,我亲身经历了这一段或者说新时代的中非卫生合作的几年,我感受到中非两边都有合作的渴望,也有合作的能力,我们也能够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风正一帆悬,作为卫生人,可以在新时代有更大的作为。(责编/文字/主持: 裴希婷;摄像:刘凯;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