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舜:精准诊疗有望让肺癌变成“慢性病”
发布时间: 2018-08-23 14:16:03 | 来源: 新华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多年来,肺癌诊疗的“精准化”理念深入人心,靶向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层出不穷,给肺癌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教授在做客新华网“聚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系列访谈时指出,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一种治疗方式,可以造成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死亡,而不波及周围正常组织细胞,因此也被称为“神奇的子弹”。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教授做客新华网“聚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系列访谈
“在肺癌治疗领域,临床上最初使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时并没有选择特定人群,但是医生后来发现,这种药针对东亚人群的效果很好。之后有学者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专门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随后多次开展的随机对照研究都证实,对于存在EGFR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使用吉非替尼辅助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化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这个研究结果还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陆舜称,有了靶向药物后,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化疗时代的10个多月,到现在已经接近3年、有些亚型甚至跨越5年,有了成倍的提高。现在又出现了针对肺癌的免疫治疗手段,对于一些转移性肺癌患者来讲,肺癌成为慢性疾病的那天已经不太遥远了。
虽然靶向药对于适用患者的响应率较高,但这种“神奇的子弹”有时也会出现耐药性问题。对此,陆舜表示,关键是要了解肿瘤的耐药机制,通过不断研发新一代治疗药物,为耐药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进一步延长他们的生存时间。“目前出现的第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就为第一代靶向药耐药后、发生T790M突变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他说。
陆舜认为,对于不同程度耐药的肺癌患者,在治疗方式上也有区别。“耐药的出现极可能是因为体内很多基因发生了突变,由于突变量不同,表现为耐药程度各异。我们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基于影像学来评估肿瘤的进展。如果通过影像学诊断尚未发现肿瘤有进展,可以再坚持使用原来的药物一段时间。一旦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有所发展,则建议换药。”陆舜说。(袁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