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打击食品欺诈需多管齐下

发布时间: 2018-08-22 09:58:00   |  来源: 中国医药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目前,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食品欺诈的问题,我们需要从食品诚信(food integrity)的角度关注食品自身的完整性和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诚实性,以保障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知情权。事实上,食品欺诈是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据统计,全球食品行业因为食品欺诈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9亿美元。而除了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食品欺诈事件的曝光,同样影响着消费者对于公共监管和食品行业的信心。

长期以来,反欺诈本身便是政府干预市场的监管内容,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和促进公平竞争。例如,在英国消费者可以根据《2006年欺诈法》起诉严重的食品欺诈行为,包括由错误说明导致的欺诈、没有披露信息导致的欺诈等。比如,所谓的意大利橄榄油可能并非原产于意大利,蜂蜜的甜味也可能是加糖的缘故。对此,食品法律规制进一步从成分、过程和信息三个角度入手,通过增加食品身份的可识别性确保食品真实性和纯净度。相应的,针对食品成分、产地和信息的欺诈也会受到法律制裁。而且,随着食品安全立法的发展,关联公众健康的食品问题的监管和处罚力度都在不断强化,各国也在跟进完善反食品欺诈的立法和监管,尤其是突出监管的合作性,包括联合刑事力量加强打击食品欺诈的力度和促进食品欺诈监管信息的共享。

打击食品欺诈行为,需要强化食品供应链的无缝衔接,需要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视和参与。实践中,食品企业和行业组织也在积极探索食品欺诈的应对方法。例如,在既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企业可以进一步开展食品欺诈脆弱点评估,针对食品供应链确认易于发生食品欺诈问题的节点,并制定适宜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其还可以借助第三方认证的方式来验证内部预防食品欺诈措施的有效性,并可将此作为当下保持和拓宽市场份额的新优势。

除了政府监管和企业自治,社会共治依旧是治理食品欺诈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一些行业组织建立的食品欺诈数据库和专业培训,检测机构针对食品真实性检测的推陈出新,都可以提高政府和企业抗击食品欺诈的能力。但是,面对尚未清晰的食品欺诈定义和相应的法律制度设计,需要更进一步地借助学界智库支持及产学研的合作来推动打击食品欺诈的研究。此外,鉴于食品造假行为的日益隐蔽性,一方面要通过吹哨人制度来鼓励内部举报,使其成为食品欺诈案源线索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加深广大消费者和公众对食品欺诈问题的认识,增强对知情选择的保护意识,进而发动更多力量来打击食品欺诈。(孙娟娟)

延伸阅读